放大圖片
■如今的延安,是一座高樓林立、道路整潔、吃住方便的現代化城市。 新華社
新中國成立後,陝甘寧老區這片曾經孕育了無數輝煌和傳奇的土地,在輝煌的革命歷程背後,卻難掩長期的貧困和落後。40年前,年輕的習近平在陝西延安地區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當知青期間,亦曾帶領鄉親們孜孜不倦地改變貧困。2012年3月,《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發佈實施,為老區發展迎來新的春天。隨著中共十八大的召開,陝甘寧老區在新一輪發展熱潮的推動下,開始踏上一條生態環境良好、能源資源集約開發、人民生活富裕的科學發展之路。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張仕珍、胡秦玉
去年3月,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革命老區「量身定做」的《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正式發佈實施。《規劃》提出,到2015年,該地區國家能源工業基地初步建成,農產品加工業、紅色文化產業、旅遊業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到2020年,該地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基本完備,單位產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遠景目標。陝甘寧,這個曾經供養中國革命的地方,似乎已經等來了她的回報。
昔日輝煌 難掩今日失落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這裡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中國革命根據地。作為當年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總後方,陝甘寧革命老區的政治歷史地位尤為重要,老區人民也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但解放後,陝甘寧老區在完成其歷史使命後各歸其位,卻長期陷入了貧困和落後的狀態。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賀家灣鄉董家溝村,沿著蜿蜒狹窄的羊腸小道,記者來到了一戶半山腰上的人家,這是一個由兩間土窯洞組成的家。該戶人家居住著兩位老人─76歲的白金培和他的老伴。白金培告訴記者,由於山裡條件差,兒女均已在外安家,他和老伴割捨不了對老家的感情,所以留下養老。望著對面山上稀疏的窯洞,他不時地感歎村裡人越來越少,人氣越來越淡,話裡行間充滿了失落感。
在董家溝村,就醫難是鄉親共同的擔憂。據了解,在這個村子裡僅有一名逾60歲的赤腳大夫,除了簡單的頭疼腦熱,稍重一點的病,大夫便無能為力。村裡人如果有誰不幸得了大病,能扛的盡量硬扛,實在不行了,才會到30里外的縣城看病,除了窮,到縣城糟糕的交通現狀,也是他們就醫的一大阻礙。
環境惡劣 制約老區發展
白金培告訴記者,有一年,他的兒子和兒媳回家探親,不料兒媳突發疾病,疼得直抽搐,找來赤腳醫生,判斷為宮外孕。輾轉到達縣醫院之後,急診科大夫也診斷說是宮外孕,最後做了個B超,才查出是腎結石。不但耽誤了很多時間,還差點造成誤診。
白金培說,現在通了電話能好一些,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一旦有人突發疾病,經常也是束手無策。董家溝的貧困落後在陝甘寧老區並非個例。在與陝西毗鄰的甘肅、寧夏等地革命老區,自然條件更加惡劣,一直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以甘肅會寧縣為例,該縣24個貧困鄉鎮地處深山區,耕地少,加上山高路險,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基礎設施雖有改觀但仍然落後,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以及接受縣城和集鎮輻射都十分困難。
而在寧夏西海固地區,有著無數的溝、壑、梁、壕、川,早在1972年就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這裡人口數量劇增,生態環境壓力過大,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人們掠奪式地利用資源,陡坡開荒,破壞森林和草場資源,使生態環境更加惡化,人們生活越發貧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