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10年10月23日,坦桑尼亞、貝寧、津巴布韋、肯尼亞、埃及、阿根廷、秘魯、智利、巴西等十七國駐聯合國大使匯聚總部設立在中國上海的SS-GATE,共商推動南南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與技術合作。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很多發展中國家為擺脫發達國家的控制,發展民族經濟,相互之間開始經濟合作,推動技術與發展經驗交流;由於這些國家大多位於南半球,故此類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確定了南南合作「磋商」的原則,促進了原料生產國和輸出國組織的建立,提出了在發展中國家間實施資金和技術合作,因此被認為是南南合作的開端。
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是南南合作的兩個最大的國際組織,它們通過的一系列綱領性檔案,為南南合作規定了合作的領域、內容、方式與指導原則。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發展中國家團結自救、合作自強的努力取得重大進展。西非經濟共同體、拉丁美洲經濟體系、南部非洲發展協會、海灣合作委員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發展中國家謀求經濟合作,增強集體自力更生能力的區域性經濟組織相繼建立。
1982年,首屆南南合作會議在印度新德里召開,1983年和1989年先後在北京和吉隆坡召開南南合作會議,這三次會議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南南合作的實質,是面對不平等的南北經濟關係,實行聯合自強,共同發展。
因此,「南南合作」是促進發展中國家之間互動、傳播知識與經驗、共同分享、共同進步的重要機制。設在上海的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則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小型企業建立了合作平台,在全球形成了資金援助與技術支援相協同的產業援助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