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定旭坦言,多年政協歲月,令他接觸到內地很多經濟及醫療專家,更先後經歷三任國家總理,累積了很多難忘回憶。 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鄭治祖)由經濟界別轉任特邀港澳委員,後來又晉身醫療衛生界別,胡定旭不經不覺已經擔任政協委員長達15年。今年他連續第四屆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更創出多個特例,成為唯一橫跨三個界別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並經由醫療衛生界別問鼎全國政協常委,多年貢獻獲得肯定毋庸置疑。胡定旭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訪問時感言,多年政協歲月,令他接觸到內地很多經濟及醫療專家,更先後經歷三任國家總理,留下了很多難忘回憶。放眼下個5年,胡定旭盼望繼續為國家醫療改革多提建議,「香港醫療制度好出色,但亦走了好多冤枉路,希望透過分享經驗,讓內地醫療制度逐步到位」。
會計師出身的胡定旭,1998年開始獲委任為經濟界別委員。他接受訪問時指出,當年正值香港回歸初期,最初他完全不知道政協為何物,但每年到北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都會接觸到好多內地經濟專家,以至各省市財經領導,每年國務院總理亦會列席會議,令他獲益良多,「有一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與委員暢談長達6個小時,由下午三點講到晚上八點,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他談及機構改革時更是非常動聽,最終我連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宴請港區委員都無法出席」。
勤練普通話 獲朱鎔基稱讚
他又憶述,第一年出席政協會議,就要自選題目預備發言。因為他不精通普通話,唯有硬著頭皮,跟著拼音朗讀帶有香港特色的普通話,「記得有晚我正準備晚餐,秘書突然通知我明日要在研討會發言,我問究竟用廣東話或者英文,原來是普通話。我當然立刻不吃飯預備,後來秘書幫我翻譯及拼音。我發言後向朱鎔基講,希望總理聽得明白我帶有香港特色的普通話,但我還是把發言稿交給你秘書。後來每年都要發言,最後一年總理卻指出:『我完全聽得明白,你進步了!』我不禁回應他:『不是我進步,是你進步了!』」
非醫生出身 具不同視野
2004年,他臨危受命獲委任為香港醫管局主席,多年來管理著41所公立醫院及醫療機構等龐大資源,並著手優化公營醫療服務,2008年更主動要求加入全國政協醫療衛生界別。胡定旭笑稱,醫療衛生界別傳統從來沒有境外人士,他更是唯一不是醫生出身的委員。不過,他過去5年參與國家的醫療衛生界別工作,接觸到好多省領導及「世界級大夫」,並看到國家非常重視醫療改革,「過去5年,我提出多達50幾個提案,當中好多都得到相關部門實際回應,包括醫院管理、農村改革、遠程醫療、醫護人員薪酬、生前預囑等。我相信我能夠為大家帶來不同看法及視野」。
胡定旭坦言:「好多地方都覺得香港醫療做得好好,但香港醫療改革亦走了好多冤枉路,無得返轉頭。我盡量與內地分享經驗,過去好多省市的衛生廳官員亦曾到香港交流。今日國家醫療體系其實經已走前好大步,很多農村亦有基本醫療覆蓋,未來可進一步參考香港醫院管理,特別是管辦分離,讓醫療制度逐步到位。」
「以藥養醫」 老百姓吃虧
在醫療改革方面,胡定旭提出「三大問題」─資源不足、「以藥養醫」以及醫生薪酬過低。他認為,中央政府需投放更多資源,改善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特區政府每年投放500多億元資源,香港有700萬人口,大概每人有7,000元,但內地涉及13億人口,投放資源卻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令內地很多政策難以推行。內地不可再『以藥養醫』,否則只會把藥價轉嫁到老百姓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