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鄭治祖) 特區政府2006年開始推行「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向合資格的非牟利機構提供種子基金成立社會企業。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有學者分析過「伙伴倡自強」計劃的資料,估計每向社企投資1元,受僱於社會企業的弱勢群體人士每年獲支薪0.41元,效益十分正面。他亦提到,英國作為較早發展社企的國家,2010年全英各類基金投資於社企的總值約1億9,000萬英鎊,他問:「作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會逐步發展出『社企金融』嗎?」
曾德成發表網誌,題目為「由社會企業到社企金融」,他在文中引述學者分析估算「伙伴倡自強」計劃的統計資料,指計劃下社企聘請的弱勢群體人士,每年「以工代賑」總值為6,400萬元,即總投資的41%。他認為計劃所製造的社會效益十分正面:「換句話說,就社會效益的創造而言,平均每資助一元,有關社企經營的生意收益為兩三元,受僱的弱勢群體人士每年獲支付工資0.41元,六年來「以工代賑」總值為2.46元,效益十分正面。
曾德成又表示,英國是較早發展社企的國家,率先推動新型社會投資模式,例如在「按成果付款」的「社會效益債券」合約。他介紹說,服務機構拿到了政府的「社會效益債券」合約,然後到社會籌款,讓公眾投資「社企創投基金」,當服務機構在合約期滿時達到了合約規定的效益指標,便可從政府收到合約費用,向投資者派發投資回報。
「社會效益債券」已有立足地
曾德成續說:「如今『社會效益債券』已有了立足之地,不僅有人願意營運社企,也有人願意投資於社企,兩者之間還有專業的中介機構。有估計,2010年全英各類基金投資於社企的總值約1億9,000萬英鎊。作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會逐步發展出『社企金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