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完璧樓建築技術相當高超。
和許多帝王將相古鎮故居引得驢友紛至沓來不同,隱匿於福建省南部漳州市漳浦縣叢林中,400多年前建成的明代古城趙家堡,卻是一個冷落而寂寥的城堡。這座由南宋趙家皇族後裔所建的仿宋古城,至今還住著40餘戶人家,保留著皇家內府當年不為人知的風俗習慣。這是一座沒有皇帝的皇城,更是一個無法「完璧」的遺夢。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葉臻瑜
走進古老的趙家堡,大宋王朝興盛衰亡的歷史畫面不斷從眼前閃過。公元960年五代後周的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一夜之間黃袍加身成為一代君主,進而一統中國,開創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業。當時北宋時期京城汴州的繁華景象,僅從一幅《清明上河圖》中便可見一斑。
格局酷似《清明上河圖》
然而這一頁很快便被翻過。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汴京,北宋就此滅亡。公元1127年趙構當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但沒想到金國滅亡後,元軍又苦苦緊逼而來,南宋的皇帝們只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逃。公元1278年元將張弘範攻陷了南宋最後一個行都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趙昺投海殉國,而在南宋滅亡之際,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皇族、閩沖郡王趙若和以及侍臣許達甫、黃材等,在逃出元軍包圍和風浪之後,幾經周折來到漳浦縣的佛曇鎮隱姓埋名,改姓黃後居住下來。
龍困淺灘,但還做著過去的夢。雖流落至此,仍然心心唸唸著繁榮鼎盛的東京汴梁。北歸無望,就在這裡築一座城,築成汴梁的樣子。當年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梁城,如今已難找到一絲對應,反而在福建趙家堡,卻依稀還可以按圖索驥,復活一點歷史的場面。趙家堡的格局、建築風格,都參照汴梁城,可謂當時汴梁的縮微版本。
「完璧樓」題字藏玄機
「82年漳州正著手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那時候有一組文物專家組在巡查漳浦縣湖西族鄉時,意外地發現了這裡。」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專家驚呼這裡不僅保存有結構完好的城池,而且城內的生活及防禦功能齊全,協調而古樸的建築風格在閩南當地建築顯得格格不入,後經考證確是趙宋皇族後裔流落閩南後建造的「微縮版」都城。
完璧樓是趙家堡中將「機關重重」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的建築,「完璧」二字自然使人想到「歸趙」,但其實「完璧樓」的題字亦大有玄機。當地人趙和斌稱,這「完」字指宋元朝代的變遷—「上宋下元」共出一字。「璧」字本來是上下結構,有意把它寫成左右結構,又把玉字省去一點,讓王字隱藏在啟字下面表示趙若和當年隱居、諱姓,而把辛字拉長表示度過艱難辛苦的日子。「樓」字則把右上部分草書成宋字,又與女字聯成一個「安」字,預示趙家堡內的宋裔子孫,今後安居樂業。
從史料上來看,完璧樓是趙家堡抗擊倭寇的重要「功臣」,尤其在明崇禎初年,近1,000名倭寇從海上登陸入侵到趙家堡,趙范、趙義父子率百姓據城堅守,將鮮肉、蔬菜等置於城樓炫耀,並從完璧樓地道暗中獲得糧食支援,同時派人前往漳州府求援。倭寇久攻十日不下,軍心渙散,適逢漳州府官兵抵達,趙氏父子遂大開城門,率領百姓與官軍聯手大敗倭寇。
時至今日,完璧樓的東門還留有火燒的痕跡,據說就是倭寇圍城時縱火焚燒留下的。經過探訪發現,這座古堡的建築技術相當高超:樓平面呈正方形,樓體四壁均開有外小內大的楔形窗口,可以觀察敵情或者向外投射標槍弓箭,樓中間的天井邊,有一個平時用來排水的暗道,戰亂時可通過暗道潛出城外。而當年城樓上用作警醒族人外敵入侵的大銅鐘,如今已碎裂成了三瓣,供遊人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