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余秀珠經歷並沒讓女兒對婚姻產生恐懼,反而令她謹記要尊重婚姻。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雅艷)「單身婦女」注定是「弱者」的代名詞嗎?曾被丈夫虐待、最後為了保護女兒毅然決定離婚的余秀珠堅強地說:「不是」。余秀珠選擇越過障礙展開新生,撫養兩女,同時努力裝備自己,修讀社工課程,並創辦了關注單親家庭組織─「香港單親協會」,協助單親人士「自強、自助、再助人」。她的女兒在訪問中指,媽媽是她們的護蔭,為她們建立了安穩和諧的家,更稱讚媽媽一個女人能在逆境自強,又以自己經歷鼓勵別人自強,相當了不起。
「最大的傷害不是肉體傷害,而是心理傷害」。現為香港單親協會總幹事的余秀珠憶述,1985年至1986年被丈夫虐打,最後在1988年中離婚,帶著一對當時分別只有2歲及4歲的女兒一同生活。她坦言,前夫是一個極喜歡控制的人,禁止她與朋友來往之餘,更以「避免在外認識男人」為由,禁止她外出。即使余秀珠讓步,留在家中工作,托人運送破衣回家縫合,亦被丈夫指責「勾佬入屋」。漸漸,前夫對母女的思想控制變本加厲,演變成拳腳交加、暴力相向,又不願工作,弄得家無寧日。
兩入庇護所 想跳軌自殺
長期受壓的婚姻關係,令余秀珠四出奔走,以避開前夫,兩度入庇護所暫住。她當時一度萌起輕生念頭,「望著家旁的鐵路軌,真想一了百了,但我又捨不得扔下2歲及4歲的女兒和母親」。
傳統觀念濃 曾啞忍家暴
自小是個傳統女人的余秀珠,總覺得相夫教子是女人終生職業,即使面對暴力,亦覺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過,當暴力逼近女兒時,她再忍受不了,決定離婚。「在女兒的眼中,我看見恐懼。每當她們聽到門外有鑰匙聲,兩人便慌忙執拾玩具、整理書本,假裝做功課、溫習,因為她們猜不透父親何時怒、何時喜。」
去信社工系 獲破格取錄
為了給女兒建立安穩和諧的家,余秀珠重新購置所有家庭用品,又好好裝備、發展自己,進修成人中學課程,在1990年報考中學會考英文科。然而,讀社工需要有會考五科及格,於是她寫了兩封長信給理工大學及城市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說明修讀目的是想成立關注單親人士組織,讓他們「自強、自助、再助人」,最終獲取錄。
談家暴經驗 助單親家長
取得社工文憑及成為註冊社工後,余女士首份工作是回到當年收留她的庇護所當社工,以過來人身份為其他有需要單親家長提供支援、與她們分享抵抗家暴的經驗。同時,她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創立香港單親協會,幫助同病相憐的婦女,由一條電話線開始拓展會務。
幼女長大後 懂尊重婚姻
當年只有2歲的幼女德德(現齡29歲),不了解甚麼是離婚,「我只感受到沒有爸爸,我們家比以前和諧了、快樂了」。懂事以後,她認為媽媽是堅強的人,「媽媽是我們的護蔭。一個女人在逆境中自強,又以自己經歷鼓勵別人自強,相當了不起。她又讓我們走自己想走的路,叫我們謹記『尊重』,尊重父母、尊重自己、以及尊重自己的崗位。她的經歷沒使我對婚姻產生恐懼,反而令我謹記要尊重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