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廖長城希望可以運用自己的法律界服務經驗,協助內地推動法制建設。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鄭治祖)全國政協近年來不斷注重加強專業和年輕聲音的力量,來自香港的委員亦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專業人士,其中來自法律界的委員增加更是最為明顯。新任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廖長城表示,國家提出要建設法治中國,要依法治國,越來越重視法治和法律界人士的意見,他亦希望可以運用自己的法律界服務經驗,協助內地推動法制建設。
中央對港法律界人士日益重視
2002年首次獲任為全國政協委員,廖長城當時的第一感覺是「今屆法律界人士特別多」,其時有5位香港法律界人士獲任,包括黃英豪、馮華健、周永健、胡漢清及他自己。他笑著透露,被問到是否有興趣擔任政協委員時,並不知道會有這麼多的法律界人士:「以往全國政協多工商界人士,當屆多了許多專業界人士,特別是法律界人士,反映中央對香港法律界人士的重視,亦是對香港專業工作的重視。」
港首有憲制文件 新問題待解
事實上,早在回歸前的幾年,這幾位來自法律界的政協委員已開始不時就《基本法》問題交換意見,廖長城說:「香港以往沒有憲制文件,回歸後有《基本法》,許多法律問題都是新出現的,包括如特區終審法院的組成問題。」
他形容,來自法律界的政協委員比較團結,雖然沒有刻意去組織,但大家經常會就涉及《基本法》等法律問題進行交流,而參與兩會後,大家的交流就更加密切,有更多時間去討論內地與香港的法律問題。趁兩會期間,他們亦會與法律有關的內地部門溝通,亦有機會與人大機關的相關人士討論交流,包括喬曉陽、李飛等都是「老朋友」,同時亦會與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交流。
回望11載工作 政協似大家庭
回望過去11年的政協委員工作,廖長城形容,政協好像一個大家庭,大家會就不同問題分享自己的意見,「到了今屆,更是重視委員們應講實話,不講空話」。現時委員的專業性很強,大家有不同專業、專長,就不同的議題發表意見。不過他還是謙稱了一句:「我們仍在不斷摸索之中。」
獲選社法委會副主任 謙稱「仍在學習」
今屆獲選為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廖長城坦言感到榮幸,亦對這個新工作甚感興趣,但畢竟委員會只開了一次會,故他「仍在學習之中」,適應新角色的職責。他指,與港澳特邀小組的廣泛議題不同,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專注於社會各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社會上好多方面都與法律有著很大的關係,委員會亦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詳細的調研,我希望自己可以用香港的角度去參與委員會的工作,提出香港的經驗作為內地的借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