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贛港經貿合作活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萍鄉 推十大接續替代產業 萍鄉轉型再發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萍鄉一覽

2013年6月5日至7日,江西十一個地市集體赴香港招商。其中,萍鄉市因從煤都到綠城的轉型經驗獲李克強肯定而備受矚目。該市市長陳衛民稱:「我們探討的路徑就是要擺脫過度的依賴不可再生資源發展產業,逐步朝著把產業結構建立在可再生資源的基礎之上,進而大力的發展消費型產業,打造消費型城市。」他表示,將充分利用贛港經貿合作周的有利平台,重點推薦冶金、機械製造、花炮電子、生物製藥、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態文化旅遊和農產品加工等十大接續替代產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融雪,特約通訊員 張磊

2012年,中國GDP增速破八,萍鄉以11.8%逆勢增長,全年引進項目20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7個,實際到位資金79.29億元;三產比例由上年的7.4:62.8:29.8調整為7.2:60.8:32.0。這些數據顯示,萍鄉在2007被列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後,已成功轉型,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該市市委書記劉和平在新的一年部署,萍鄉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對接合作、加強科技創新。而此番赴港招商,萍鄉代表團外有輻射「中四省」的區位優勢和六張「國家級名片」優惠政策,內有優化的產業佈局和豐富的勞動力,精心準備,「武裝」到每個區縣。

優化佈局 二十基地引產業集聚

陳衛民表示,本次赴港,安源、上栗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將主推先進裝備製造業,以藍翔重工、鑫通機械和嘉利汽車為龍頭,打造萬畝產業園,以此為平台積極吸引上下游產業,壯大產業集群。而蘆溪、蓮花和湘東則將圍繞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開展對接洽談。據悉,該市已具備一區五園二十個產業基地的優化佈局。

經過三十餘年的開放和對接,內陸各地招商已會選商,通過甄選和集聚發揮經濟的乘數效應。就萍鄉而言,該市煤炭(煤化工)、冶金、機械、建材、陶瓷五大傳統優勢產業去年實現增加值248.49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3.4%,增長14%。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增加值84.02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63%,增長18.5%。而「一區五園二十個產業基地」,已吸納入駐企業936戶,規模以上企業412戶,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69%,實現工業增加值265億元,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60億元。

專才逾萬 8000巨資倡企業創新

除了優化產業佈局以待,中西部地區在招商引資、承接轉移中的勞動力優勢在萍鄉亦有「新解」。近年來,萍鄉政府為企業柔性引進各類人才萬餘人,11位院士、133名博士領銜的130多個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落戶萍鄉,投資總額達150億元。另專門設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投資引導資金,投入8060萬元支持企業科技創新。

劉和平稱:「科技創新是經濟轉型的戰略支撐,要推動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廉價勞動力已不足以吸引外商落戶,更無法支持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萍鄉先後與南京大學等1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聘請了光纖通信專家簡水生院士等10位國內外權威為科技顧問,建立了國家級工業陶瓷、電瓷、煙花鞭炮研發和檢測中心,落實院士項目7項,博士項目60餘項,發展科技型企業203戶,引進、轉化院校技術成果和合作開發技術項目90餘項。

目前,全市超過80%的規模以上企業都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建立了工業陶瓷研發和檢測中心、電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6個科研平台。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4.5%,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53%。觀察者稱,萍鄉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促進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輻射中四省 擁六「國家級名片」 優惠政策

萍鄉以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輻射湘鄂贛皖中部四省。2013年2月23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首屆會商會達成「武漢共識」,「中四角」被區域專家指或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之後的中國「第四極」。稍後的全國兩會期間,江西省省長鹿心社提出希望國家儘快制定長江中游城市集群發展規劃,萍鄉市市長陳衛民亦提出設立贛湘邊際經貿合作實驗區。

除此藍圖,萍鄉已擁有六張「國家級名片」優惠政策,分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優惠政策的城市、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輾轉型試點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全國新型材料產業基地。

區縣錯位發展 產業招商招大引強

該市商務局局長張運來介紹,近年來,萍鄉市圍繞城市轉型主戰略,全力主攻招大引強,取得良好成效,連續兩年被評為江西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綜合獎先進設區市。

據介紹,萍鄉轄蘆溪、上栗、蓮花三縣和安源、湘東兩區及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一區五園二十個產業基地的規劃,各縣區都形成了自己的產業特色。譬如安源區的新材料產業和紡織產業,湘東區的化工陶瓷產業,蘆溪縣的電瓷產業,上栗縣的機械製造、煙花爆竹產業,蓮花縣的特種冶金材料電子產業及制鞋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發區的投融資和科技創新平台各具特色。

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六大產業基地

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享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許可權,是萍鄉對外開放的前沿和視窗。據介紹,該區規劃建設了洪山新能源產業基地、高豐汽車及零配件產業基地、清泉生物醫藥食品產業基地、白源金屬材料產業基地、上柳源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萬新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開展產業對接招商。

據介紹,輸送量達250萬噸的萍鄉鐵路貨站已在開發區建成並投入使用;出入境檢驗檢疫辦事處和海關聯絡辦公室都設在該區。除享有萍鄉的6張「國家級名片」優惠政策外,投資該區還享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全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等相關優惠政策。

安源東方莫斯科 年度建300項目

安源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中國工人革命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主要爆發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縱觀當下,「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區」、「江西省十強縣區」、「江西省開放型經濟綜合十強縣區」,一張張「強」力名片讓安源備受矚目。

2013年,全區擬開工建設或在建的項目達300餘個,其中強攻項目24個,重大項目69個,項目涵蓋了工業、三產、農業、新型城鎮化、民生及社會事業等各個領域。目前,全區共有在建、建成項目141個,其中工業項目56個、新型城鎮化項目76個,農業產業化項目9個。同時,有著一批優質項目正在等待具有實力的企業、客商投資。

湘東中國工業陶瓷之都 建湘東無水港

湘東地處贛湘邊界,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圈與長株潭城市經濟圈的交匯點,是「中國工業陶瓷之都」。湘東是全國最大的工業陶瓷生產基地,有工業陶瓷生產企業100多家,生產的化工填料、研磨瓷球佔據全國市場60%以上,並遠銷歐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介紹,江西萍鄉陶瓷產業基地於2006年9月動工興建,總體規劃面積29.78平方公里,計劃到2015年,吸納規模以上陶瓷及相關配套企業150家,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建成全國最強的工業陶瓷生產基地。據稱,該區正在著手以基地為核心規劃建設「湘東無水港」,以有效滿足企業貨物運輸需求。

上栗中國煙花炮竹之鄉 整合優勢企業上市

上栗是「中國煙花爆竹之鄉」;轄區內楊岐山普通寺是中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楊岐宗發祥地。該縣將主推楊岐山禪修養生中心項目、花炮科技創業基地和萍鄉城區上栗組團項目。

據悉,花炮科技創業基地總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主要引進煙花爆竹產業配套的煙花爆竹化工原料、造紙、機械、倉儲物流等產業,同時以花炮產業園區為核心區,在園區周邊拓展10平方公里的現代煙花鞭炮生產區。通過完善煙花爆竹優惠扶持政策,優化煙花爆竹產業中心資源配置,該縣將整合優勢花炮企業發展為上市公司。

蓮花最美「蓮花之鄉」 五大優勢引資「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蓮花,疏落人煙裡,天然映彩霞」。蓮花是全國唯一以花卉命名的行政縣。近年來,蓮花圍繞打造「蓮花之鄉」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以特種冶金材料、電子機械、礦產建材、農產品加工、制鞋等五大主導產業新格局,吸引外來投資的優勢更加明顯。

一是生態資源後發優勢、二是投資政策傾斜優勢、三是交通區位潛在優勢、四是園區產業比較優勢、五是創業環境明顯優勢。據介紹,蓮花在項目服務方面實行項目引進單位終身服務制、縣級領導幫扶產業和掛點項目等制度,使企業引得進、落得下,並通過發展「雁歸」經濟為在本縣投資的企業提供大量的熟練工人。

蘆溪力推四大項目 建贛西生物城蘆溪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全國電瓷生產基地、中國花木之鄉、全省綠色食品十強縣、全省農民增收先進縣、全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先進縣、贛西新興工業縣。

據介紹,該縣的重點投資項目包括電瓷產業項目、華能電廠生態工業園、機械製造項目和生物產業園項目。其中,生物產業園是萍鄉市目前唯一以生物產業為主的特色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25平方公里,計劃用3-5年的時間,投資10億元,建設生物產業創新基地和產業基地,形成生物創新、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四個專業園區,打造成集研發、孵化、生產、物流、行政、文化、居住為一體,競爭力優勢明顯的贛西生物城。

相關新聞
贛港經貿合作活動 (2013-06-06) (圖)
江西綠色崛起孕商機 (2013-06-06) (圖)
萍鄉 推十大接續替代產業 萍鄉轉型再發力 (2013-06-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贛港經貿合作活動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