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安倍經濟學定下2%通脹目標,同時擴大買債以遏低長息,促進借貸及托市。但當通脹上升,長債息自然不跌反升,矛盾出現。資料圖片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上台後,推行以極寬鬆貨幣政策為本的「安倍經濟學」,試圖以極低息重振日本經濟、擺脫長年通縮。政策最初的確令日圓匯價大跌,起立竿見影之效,但市場慢慢察覺當中邏輯矛盾──刺激通脹與壓低利率不可並存,結果令投資者對安倍信心動搖,導致日股過去兩周劇烈波動。究竟安倍在重振日本?還是在重「震」日本?難題如何解決?
日本央行在安倍指示下,訂立2%通脹目標,又將買債規模加倍以壓低長期利率,以刺激借貸推動經濟。正常情況下,當通縮告終、通脹因經濟增長加速而上升,作為市場利率基準的長期國債孳息自然亦會水漲船高。但若央行持續大規模買債,債息又應該不升反跌。
股匯債波動 恐步希臘後塵
如此矛盾,漸漸形成投資者心中一大問題,令他們難以根據傳統市場原理預測日本債息走勢,導致債息近兩周不斷波動,加上市場預測美國退市會推高美債孳息,令日股和圓匯大起大落,圓匯上周更升穿1美元兌100日圓水平。
日本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達240%,政府嚴重入不敷支。在央行超寬鬆政策下,日圓急速貶值,通脹水平不斷回升,將促使資本外流、債息上升,增加日本融資壓力。債息上升而經濟無明顯改善,將削弱銀行資本比例,損害金融穩定。分析認為,若情況持續,日本甚至可能步希臘後塵,國債失去信用,政府財政崩潰。
影響經濟的關鍵,是反映購買力的實際利率,日本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跌0.5%,而10年期債息率約0.9厘,意味實際利率為1.4厘。美國雖然名義利率比日本高兩倍,但計算通脹後,實際利率為1厘。若日本能實現2%通脹,即使債息升至3厘也可接受,但若消費物價指數續跌,債息上升將打擊投資和借貸。
宜控日圓跌勢 彈性買債穩債息
評論指出,日本經濟癥結在於人口老化,這是單靠貨幣政策藥方不可能治癒的慢性疾病。而且日本經濟隱憂多,不足以支撐「政策牛市」,出現大調整在所難免。依賴進口能源,令圓匯急貶的利弊互相抵銷,出口增加的好處被進口物價上升消弭,日企工資水平停滯無助消費支出增加,經濟引擎難以維持運轉。
要解決通脹與息口上升的矛盾,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師辜朝明認為,央行及政府應明確向市場保證不會放任日圓暴跌,並承諾好好控制通脹,從而消除長息急升風險。安倍亦應盡快推出結構性改革及整頓財政措施,減低經濟增長對寬鬆政策的依賴。
分析也指出,要穩定近期波動的債息,央行應由每月一次過買7萬億至8萬億日圓(約5,573億至6,369億港元)日債,改為日買3,000億至4,000億日圓(約239億至318億港元),以及提早1個月公布買債時間表,令市場有更多時間消化消息。
■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