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新興國家一直在全球扮演增長引擎角色,不過數據顯示,日本、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今年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自2007年中以來首次超過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市場。分析認為,這一轉變可能會重塑全球資本流動格局,顛覆外界對新興市場企業預期的厚望。
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 LP)數據顯示,今年全球預計新增約2.4萬億美元(約18.6萬億港元)經濟產出中,日美和其他發達國的貢獻約60%,其餘則來自新興市場。美國經濟溫和增長所致、歐洲上季經濟亦料出現小幅度擴張,日本也曾出現復甦跡象。同時,中、巴、俄、印等新興市場不是深陷困境,就是回不到近幾年亮麗的表現。
中國難回雙位數 影響拉美東南亞
《華爾街日報》指,中國經濟正觸底反彈,但料難以重返雙位數增長,而中國經濟放緩削弱大宗商品和其他進口商品的需求,對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影響深遠。拉美最大經濟體巴西增長停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上季同比增長5.9%,為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印度等國則面臨國內問題,例如經濟管理不善導致本幣貶值、經常賬赤字擴大、銀行不肯借貸等。
新興經濟體處境轉差,是由各種因素綜合形成。日圓大幅貶值將增加進口成本,意味日本對本土製造的需求將擴大。美國消費者近年需求相對溫和,對海外商品需求增長放緩。由於外界預料美國聯儲局將削減買債規模,令利率上升,這亦對新興經濟體信貸情況構成壓力。
歐美日PMI升 新興國未受益
新興市場並無直接從發達國經濟改善中直接受益。根據Capital Economics的綜合經濟指標,新興市場採購經理指數(PMI)降至2009年初以來最低,而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的同一指標則在上升。新興國長期以來靠發達國增長來支持出口的模式,料無法繼續。
雖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料增長7.5%,為1990年以來最低水平,但仍將遠超美國的約2%。此外,東南亞到南美許多較小新興經濟體料將有較強增長,故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只處於起步階段,若新興經濟體出現輕微反彈,勢頭可能再度扭轉。 ■《華爾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