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亞洲多個經濟體本幣急跌、經常賬赤字擴大、央行忙於安撫市場,令人憶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的情景。然而,西班牙BBVA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師施瓦茨認為,目前市場只屬短期調整,亞洲經濟體在多項條件上與1997年不可同日而語,危機重演機會不大。他列出以下原因:
1 浮動匯率:與1997年不同,亞洲許多經濟體不再實行聯繫匯率,本幣抵抗狙擊的能力較強。而且本幣貶值長遠可刺激出口,有利經濟。
2 外匯儲備:亞洲經濟體的央行汲取了教訓,大幅提高外匯儲備,如印度及泰國分別坐擁2,540億1,700億美元(約1.97萬億及1.32萬億港元)儲備,泰國1997年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救助時,外儲幾乎是零。
3 透明度:現時亞洲各國均會公開外儲數字及銀行體系中有多少不良貸款等,令市場易於反應,減少市場調整時的波動。
4 經常賬盈餘:亞洲金融風暴前3年,香港、印度、印尼、韓國、菲律賓及泰國均錄得龐大經常賬赤字,部分更達雙位數。現時港、菲、韓均錄得盈餘。
5 外債:亞洲金融風暴時,企業、銀行及政府狂借美元,但儲備為本幣,一旦本幣跌便難以還款。雖然亞洲近年借貸活躍,但債務主要以本幣計算。
6 銀行改革:亞洲的銀行在1990年代缺乏監管,銀行胡亂批出貸款,令風險累積。目前政府已加強監管尤其投機性質的高風險借貸,如香港及新加坡的物業貸款。 ■《華爾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