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形成「一核多區、一區多園」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
艱苦創業 托起「松江經驗」
松江——上海之根。
歷史鍾情這方瀕海擁江、峰奇泖闊的江南平原,至明代,松江一躍而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美譽;作為東南望郡,富庶的松江享有「蘇松賦稅甲天下」的經濟地位。
然而進入近代,松江的地位迅速被上海取代。解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松江在經濟發展中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全國重點產糧縣的區域定位,嚴重掣肘了工業經濟的發展;當寶山崛起鋼鐵城、金山矗起石化城、嘉定建起汽車城時,躊躇滿志的松江人多少有點自慚形穢……
東方風來滿眼春。1992年初春,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了浦西開發,讓松江人看到了發展的機遇。1992年7月,松江在上海市郊率先辟建工業區,憑藉浦東開發的近程輻射優勢和產業集聚的先發效應,成為國際國內兩大資本的匯聚地。1994年5月,松江工業區進而成為上海市郊第一家市級工業區。
回望歷史,1992年至1999年的第一階段,是松江工業區大開發、大建設的時期。在農業大縣上起步工業區,難度可想而知。創立之初,工業區不僅辦公條件簡陋,就連開發建設資金也是捉襟見肘。在政府擔保下,工業區從建設銀行獲得了3000萬元借款作為啟動資金。充分利用老城區資源,滾動開發,僅花一年時間,工業區就實現了2.56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
園區內第一家落戶的中日合資企業——上海東洋電裝有限公司,也是外資企業投資松江的「第一人」。它的成功落地,充分體現了松江工業區創造條件服務企業的精神。當時,工業區交通主軸——榮樂東路尚在加緊澆築,日本東洋電裝株式會社決定把在中國的第一家工廠選址在松江,但附帶條件是1993年5月20日上海東洋電裝有限公司奠基之前,要把莘松高速公路與榮樂東路相貫通。而掰指算來,包括居民動遷、企業搬遷、橋樑施工等在內,只剩下了5個月時間。工業區建設者信奉一個理:「服務好一家企業,勝過編好一本投資指南。」結果,趕在當年5月18日,最後連接的一座大橋順利建成通車。松江的效率感、誠實性和信譽度,上海東洋電裝公司的現身說法,引發了日商「成群結隊」而來,松江工業區進入外資企業成片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儘管如此,松江工業區人並未沾沾自喜,相反,他們緊緊抓住機遇,下功夫練好內功,築巢引鳳,創建了包括「首問責任制」、「項目經理負責制」和「跟蹤問效負責制」等的服務制度,托起了松江人發展工業的「松江經驗」。
快速成長 創造「松江速度」
進入新世紀,「中國要建首批15家出口加工區,上海僅有一家」的消息傳來,松江區委、區政府立即投入了馬不停蹄的申報工作,在強手如林中贏得先機。出口加工區堪稱「國際航班」,它以「境內關外」的特點,超越了疆域的空間概念。從發展形態看,它一改過去那種「漫山放羊式發展模式」,而形成主導產業集聚、上下游企業配套的運行機制。2001年1月18日,松江出口加工區正式封關運行,這也讓松江工業區進入了長達1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
台灣廣達集團耳聞目睹松江工業區獨創的談判快、申辦快、開辦快、建設快、產出快的「五快模式」,欣然把筆記本電腦基地選址松江。簽約之日,對方提出請工業區代建2.3萬平方米廠房的要求,時間:120天;圖紙,僅是一張草圖。最終,松江工業區只用了105天時間,就建起了一座具有除塵淨化功能、智慧管理系統的廠房,讓廣達集團驚訝不已。流水線正欲運轉,美國戴爾公司又提出了下訂單的條件:貨物通關不超過4小時!要知道,當時中國平均通關速度需72小時;上海試行大通關,最快的記錄是24小時。但是,敢試敢闖無禁區,松江工業區管委會最終協助海關人員運用時間統籌法,成功創造了4小時通關的中國海關史上一大奇蹟。
不斷地創新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世界上每3台筆記本電腦,就有一台產自松江;全球每3顆手機攝像頭,就有一顆是「松江製造」;松江出口加工區連續8年蟬聯全國第一……
經過整整20年的發展,松江工業區圍繞電子信息、現代裝備、精細化工、食品飲料、節能及新能源產業、現代物流和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總部經濟等重點領域,以科技進步為依托,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壯大支柱產業,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度。園區的產值規模位居上海市市級以上開發區的前列,已成為上海市先進製造業和出口創匯的重要基地、外資企業的重要集聚地,在產值規模、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
近年來,松江工業區推動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積極對接國家和上海市的產業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配套功能完善,明確以智慧電網、電子信息製造、新能源和先進重大裝備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化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着力培育新能源、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形成人才、資金、政策、資源聚焦,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和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增強產業技術、產品的先進性,推動傳統製造業不斷向產業高端發展。
再續新篇 驅動「松江精神」
過去20年的奮鬥,成就了如今的繁榮;但是,今後20年乃至更遠的將來,松江工業區靠什麼形成新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今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松江工業區升級為國家級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57.77平方公里。作為目前上海最大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這讓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
升級後,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將由單一的工業園區,轉變為以產業為主導的多功能綜合性園區,在新的規劃中還將形成「一核多區、一區多園」的格局。所謂「一核多區」,是指重點建設一個核心區,即規劃面積為36.5平方公里的原松江工業區區塊,重點發展六個分區,即新橋分區、車墩分區、小昆山分區、石湖蕩分區、國際中小企業城和青浦練塘分區。所謂「一區多園」,是指作為重點建設的核心區,將形成東部中小企業產業園區、中部外商投資集聚區、西部科技園區,以及以保稅加工、保稅物流為主的加工區等多個產業園區。
其中,西部科技園區作為規劃重點,將依托松江新城的宜居優勢,松江大學城的人才優勢,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的環境優勢,加快推進形成一個以產城融合為目標的產業城。屆時,將形成「北有國際級的佘山環球企業中心,南有國家級的時尚谷,東有高檔酒店、購物商場和公寓式酒店相結合的商業綜合體,西有白領密集的創業型、創新型、科技型服務業」的新型產業城格局,融合智力、智慧和智慧。
佘山環球企業中心、時尚谷等項目,將是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實施「土地經營」戰略、實現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佘山環球企業中心由開發區聯手成都置信共同打造,上千畝園區就將依托上海唯一的山林資源、休閒度假勝地,定位於吸引國際企業的研發、結算等總部經濟,與佘山自然景觀相契合,融合低密度獨棟辦公、花園式標準辦公、時尚商業、精品酒店等類型,匯集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形成宜居宜業、綠色生態的高端商務園區,推進松江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
時尚谷項目,全稱是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創業園,則由開發區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合作開發,規劃佔地2000畝,旨在構建一個集文化創意、設計研發、時尚表達、品牌展示於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基地,匯聚行業精英,致力於將園區建設成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6大中心:人才中心、信息中心、商貿中心、設計研發中心、行業活動中心、流行趨勢發佈中心。園區一期項目開業以來,已相繼建成「時尚信息服務中心」、「中國流行面料發佈展示中心」、「中國流行色協會色彩創新中心」、「CNCSCOLOR全球技術服務中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松江)檢測中心」、「設計服務中心」、「時尚設計師俱樂部」等公共服務平台,並吸引了中國最大紡織企業的山東魯泰集團、即發集團,中國最大的絲綢企業達利集團等落戶。至今,園區每月都舉辦時尚發佈、設計師沙龍、品牌對接等活動,吸引國內外紡織服裝品牌企業入園。
值得一提的是,開發區還創新了「先清場後招商」的工作機制,鼓勵區域內居民自願動拆遷,不僅讓當地老百姓分享到工業大開發的成果,同時還縮短了項目獲取土地的周期,也降低了資金成本,成為吸引投資的一個重要砝碼。截至目前,核心區內7452戶居民已有7249戶居民完成動遷安置,到2012年底,14個行政村180個生產隊的撤村撤隊工作圓滿完成。
不僅如此,在這些農民變身市民的同時,開發區還努力讓當地農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截至2011年,開發區累計投入6.42億元,為13954名失地農民提供了社會保險,並建成了藍天新村、玉昆社區和晨星社區近110萬平方米動遷安置房。此外,園區中的企業還吸納了近20萬人就業。和諧穩定的大環境,將為持續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