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只經不政」難持續 兩岸政治談判不能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盧文端

盧文端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執行會長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尼會見蕭萬長董事長時,明確釋放了大陸希望啟動兩岸政治談判的信號。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近日在上海出席首屆兩岸和平論壇時進一步提出,「『只經不政』的做法無法持續」。這清楚顯示,現在的大陸領導人,不希望將兩岸政治談判的問題拖到下一代,而是期待現在兩岸領導人共同承擔歷史責任,開啟兩岸政治談判。台灣當局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不是出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都是一家人的考慮,大陸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幾乎不計成本給台灣提供大量的經濟利益和實惠。台灣方面不能只是享受經濟紅利,而逃避政治談判。馬英九應該拿出膽識和魄力,在這一任期內不僅實現「習馬會」,啟動政治談判,而且努力簽署和平協議,取得實質性成果,既造福台灣人民,又為中華民族復興作出自己應有貢獻!

一、簽署和平協議 台灣利益才更有保障

 過去20多年來,兩岸交往一碰到政治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擱置爭議」和「先易後難」。如今,要突破這種局面的信號已經出現。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印尼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明確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明確釋放開啟兩岸政治談判的信號。 

 開啟兩岸政治談判,不僅關乎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大業,更與台灣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現在,兩岸已簽署了18項協議,台灣參加世衛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得以實現,大陸在改善兩岸關係上持續釋放最大的誠意和善意。台灣方面應該認識到,兩岸關係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正是建基於「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作為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是兩岸在「一中框架」下積極作為的結晶。如果不是出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都是一家人的考慮,台灣根本不可能享受到巨大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

 事實上,「易」與「難」是相對的,「經」與「政」也不能截然分割。兩岸一些議題的協商,如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事項,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協商等,也涉及到政治層面的問題。台灣方面參與涉外活動等問題的處理,更是繞不開兩岸關係的政治因素。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至今仍未獲得台灣「立法院」通過,正正說明兩岸開啟政治談判、「以政促經」的必要性。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必然會影響經濟交往的深化。只有兩岸政治互信搞好了,兩岸經濟文化的全面交流合作才能掃除障礙,台灣的利益才能獲得持續有力的保障。如果只要經濟利益,迴避政治爭議,甚至把兩岸統一問題視為不可逾越的禁區,對兩岸政治談判態度消極,肯定不利於消除兩岸政治隔膜,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

二、拖延政治談判與兩岸發展潮流背道而馳

 雖然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岸政治對話協商不可能一談即成,但重要的是雙方要邁出政治對話的第一步,以相互尊重、理解與包容的態度接觸交流,為「破冰」積極創造條件。 

 目前,兩岸學界、民間的政治對話廣泛開展,已形成常態,兩岸學者針對政治定位、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等政治性議題的探討越來越廣泛而深入,互信逐步累積,共識漸次增加,和平協議已經成為各種兩岸論壇熱議的話題。兩岸兩會協商行之經年,積累了豐富的談判經驗,創建了一系列商簽協議的成功模式,為未來兩岸政治談判、達成和平協議打下良好的基礎。

 兩岸開展政治談判,增進政治互信,必將進一步給兩岸帶來長久持續的穩定環境。多年來,台灣的民調均顯示,島內多數民眾支持兩岸開展政治談判、商簽和平協議。兩岸民間交流、政治對話已積累厚實基礎、豐富經驗,在兩岸民間大交流的時代,繼續凍結、拖延兩岸官方的政治對話,不僅是落後的政策,更是對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兩岸人民的不負責。開啟政治談判是時候提到兩岸交流的日程上。

 在APEC會議中,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和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次在國際場合互動,並以官銜互稱,被認為是兩岸關係將要取得新進展的一種先兆。張王互稱官職,已化解雙方政府部門直接接觸的最大障礙。張志軍還透露,雙方就開展互訪、建立兩個部門溝通交流機制達成共識,相信將有助於及時有效處理兩岸關係事務、增進相互了解和互信、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兩岸輿論預期,大陸國台辦主任和台灣「陸委會」主委互訪已水到渠成,兩岸官方啟動常態性接觸指日可待。

三、漸進推動政治談判 實現和平發展願景

 未來兩岸官方應在堅持「一個中國」框架不動搖的底線下,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整體和根本利益,著眼於促進和確保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逐步漸進地推動政治談判,從個別談、小範圍談,到集中談、大範圍談;從私下談到公開談,促進透明化。讓政治議題從敏感到不敏感,不再成為禁忌。兩岸只要坦誠相待,針對政治定位、軍事互信、和平協議等政治性議題的探討越來越廣泛而深入,政治互信就能逐步累積,共識漸次增加,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實現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共同願景。

相關新聞
「只經不政」難持續 兩岸政治談判不能拖 (2013-10-15) (圖)
鄧浩斌選京士柏 建制派議員力挺 (2013-10-15) (圖)
賣假畫籌款 民主黨認衰 (2013-10-15) (圖)
孔令瑜狠批毛范「源頭減人」 (2013-10-15)
廿四味:毛范結盟 推行「港獨」踐踏人權 (2013-10-15)
廿四味:《蘋果》因何為「公民提名」護航? (2013-10-11)
傳任新聞統籌專員 馮煒光遭反對派圍攻 (2013-10-11)
2013/2014年度各事務委會正副主席 (2013-10-11)
爭掌政制法委會 反對派立會連敗 (2013-10-11) (圖)
政黨輪流執政是一條黑路 (2013-10-11) (圖)
來論:「港獨」分子泯滅人性 竟然謾罵遇難內地女生 (2013-10-10)
立會否決查茂波 批反對派搞內耗 (2013-10-10) (圖)
林鄭:糾纏費時 不符市民利益 (2013-10-10)
反對派濫用特權法 網民「保港」示威 (2013-10-10) (圖)
廿四味:《蘋果》「寧做美國狗」 (2013-10-10)
何以解答「鄧公之問」惟靠提名委員會守閘把關 (2013-10-09) (圖)
特首履諾強化地區 首研民政專員升呢 (2013-10-09) (圖)
反對派民望插水 鐵頭仁見新低 (2013-10-09)
郭家麒死纏陳茂波料再失敗 (2013-10-09)
廿四味:鄭宇碩還有沒有學者的專業操守? (2013-10-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