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成都高新區 「三次創業」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這是又一次的擂鼓挑戰,這是再一次的號角衝鋒。
10月16日,在無數媒體的鎂光燈下,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的大幕正式拉開。從「初次創業」探索高新產業發展之路,到「二次創業」踐行「五個轉變」,成都高新區曾歷經兩次華麗的嬗變。如今,伴隨着「三次創業」嘹亮的衝鋒號角,成都高新區又開始朝着「萬億園區」、「世界一流」的目標奮力衝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重頭越。根據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藍圖,該區將成為高端產業集中區、高端人才集聚區、自主創新示範區、改革開放模範去和文明和諧首善區,並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位支撐,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超表示,成都高新區肩負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歷史使命,擔當着點燃火炬、創新逐夢的國家責任,承載着科學發展、領先發展的殷切希望。該區將圍繞成都打造「西部核心增長極」的奮鬥目標,積極開展「三次創業」,通過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提高全市乃至全省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作出新貢獻。
未來的高新藍圖令人心動,未來的高新事業激人心弦!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楚
創業精神——成都高新區的精神內核
22年前,41歲的李伯剛懷揣50萬借款,在成都城南肖家河旁的農田上開始了他的初次創業。而他腳下的那片土地,則屬於剛剛成立的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2年後,當63歲的李伯剛闊步走入成都高新區造型別致的船形管委會大樓時,他領導下的地奧集團,已發展成為集天然藥物、合成藥物、基因工程藥物、微生物藥物、藥物製劑研製為一體的大型骨幹製藥企業。而成都高新區,歷經20餘年、「兩輪創業」,已形成突出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中國國家級高新區第四位。
作為成都高新區創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者,10月16日,當李伯剛聽完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的情況介紹後,再也忍不住激動的心情。一向沉穩的他興奮地拿起話筒說到:「我們企業伴隨着高新區經歷了一次創業、二次創業,也有信心和高新區一道開闢『三次創業』的輝煌。」
在成都高新區,對很多像李伯剛這樣的成功創業者而言,「創業」一詞既代表着坎坷與艱辛,更代表着成本P榮耀,它能輕易的喚起他們敏感的神經末梢,讓他們激動,讓他們回味。而對整個成都高新區而言,經過20多年的發展與沉澱,「創業精神」也已成為其最為寶貴的「精神內核」,其中飽含對未來的憧憬,也蘊藏着奮鬥的激情。
籌建於1988年的成都高新區,於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為全國首批「創建世界一流園區」試點單位,是全國首批版權示範園區、全國首批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中國西部首個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在全國105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綜合實力長期位居第一方陣。
從總體上看,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從1991年起的「一次創業」的10年間,主要以聚集產業要素為中心,搭建了支持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創新平台;2001年以來的「二次創業」的10年間,抓住全球產業轉移機遇,通過招商引資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方式,打造了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區域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躍上新的台階,成功進入全國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當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都高新區正在實施的「三次創業」,就是要以「創新」為主線,積極轉方式、調結構,搶佔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促進經濟社會提質升位、轉型升級,力爭用八到十年的時間,將該區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屆時成都高新區的綜合實力、規模經濟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化參與能力都將大大提升。
成都高新區新聞發言人湯繼強表示:「當前,成都高新區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永葆創業心態、創業精神、創業激情,努力結出累累的創新碩果。」
創新驅動——成都高新發展的根本動力
如果說「創業精神」是成都高新區的精神內核,那麼「創新驅動」則已成都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核心動力。
長期以來,成都高新區高度重視推進自主創新,構建了涵蓋載體、平台、資金、技術、人才等各個方面,較為完整的科技服務體系。通過持續對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傾斜大量產業資源,促進企業聚集壯大,成都高新區如今已聚集數千家有核心競爭力、有核心產品的科技型企業紮根,科技創新型企業成為成都高新區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2013年,成都高新區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2012年,成都高新區專利申請總量達到11155件,首次突破1萬件大關,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042件,企業專利申請9645件,同比增長40.9%和48.2%。值得關注的是,新興產業集群的知識產權水平在成都高新區不斷提升,2012年,移動互聯網產業集群專利申請近2500件,物聯網相關企業申請專利1100多件,近三年年均增幅超過50%。
在人才引進方面,近年來,成都高新區人才聚集呈現加速態勢,每年新引進的留學回國和博士創業人員超過100名,每年新增的外國專家超過200名,每年新引進的中高端人才超過1萬名。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區人才總量達22.8萬人;累計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695人,創辦企業510家,聚集國家「千人計劃」14人,四川省「百人計劃」56人,「成都人才計劃」74人,成都高新區「125計劃」106人,省級頂尖團隊4個,市級頂尖團隊4個,常年保持在孵企業2000餘家。
湯繼強表示,「內生式」增長已經成為支撐成都高新區產業發展的一大引擎。下一步,成都高新區將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根本動力未來,通過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科技金融創新工程」及「人才強區工程」四大創新工程,大力發展下一代信息網絡、電子核心基礎、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裝備、先進環保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率先將經濟發輾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創新驅動上來,打造經濟升級版,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世界一流——成都高新區的奮鬥目標
「正在改寫的全球科技和產業版圖,讓我們與先進地區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使我們能夠有機會搶佔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高點,甚至在一些有基礎、有條件的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成都高新區湯繼強表示,「而當前,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已經成為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國家、省、市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要求貫穿到推動成都高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體現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各方面。」
據悉,成都高新區提出的「三次創業」藍圖既有定性目標,又有定量目標。定性目標上,要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定量目標上,體現為分階段實施的「三步走」,最終到2020年要建成「萬億產業園區」。
第一步,到2015年,產業增加值超過15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400億元,率先在全市實現產業倍增目標。
第二步,到2017年,產業增加值和工業總產值比2013年翻一番,產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佔全市比重超過15%;工業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佔全市比重超過25%;財政總收入超過500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200億元。
第三步,到2020年,力爭實現產業增加值和工業總產值在2015年基礎上再翻一番,產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佔全市比重超過20%;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佔全市比重超過33%;實現財政總收入超過800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