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氣物理學家李昕諫言北京治霾。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京城上空蔚藍天空與潔淨空氣令人記憶猶新,當時北京的空氣質量達到了世界城市水平。五年後的今天,雖然政府不吝投入重金治污,但京城沙塵未退,灰霾新至,治污形勢日益嚴峻。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昕,作為當年制定並組織實施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方案的主要負責人,這位京奧藍天工程的「首席操盤手」為盡快改善北京空氣質量出謀劃策,呼籲京津冀地區不僅要統一規劃、監管污染排放,更需統一規劃、協調產業及經濟佈局,盡快由國務院成立更高級別的「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專門協調機構」,並打好環境經濟政策「組合拳」。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李茜婷
李昕直言,現時,北京空氣質量與國家新標準和世界城市水平都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總懸浮顆粒物(TSP)、PM10大顆粒物污染依然較重,又面臨控制PM2.5細顆粒物污染的新挑戰。
京奧大氣治理 不可複製
回顧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的大氣治理,李昕坦言,當時採取的措施為「戰時」所需,多數不可複製和延續。而且,現在北京面臨的經濟社會形勢與五年前已發生了顯著變化。相比2008年,北京人口總數從2,100萬人增加到將近2,900萬人,機動車總量從350萬輛增至520萬輛;並且,在短短幾年內,北京周邊內蒙、河北、山西、山東四省快速聚集了佔全國粗鋼產能一半的鋼鐵企業,加劇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過去幾年政府大力度治理大氣污染,但實際效果及民眾感受並不顯著。李昕分析,一個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新增量增長過快,一定程度抵消了減排和治理效果,應通過控制污染物增量、削減污染物存量,最終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環境容量範圍之內。
初建防控機制 協調力不足
李昕尤其強調,北京大氣治理難以獨善其身,最新出現的PM2.5細顆粒物污染,就是典型區域性複合型污染物。無論污染排放的總量控制,還是經濟發展佈局,都應在京津冀區域內進行總體規劃和協調。目前京津冀區域雖初步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但局限於行政屬地管理制度,總體協調力尚顯不足。
李昕認為,北京要從源頭上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對京津冀區域進行產業格局調整,從區域整體利益考慮重新進行經濟佈局,一些高科技產業也有必要從經濟發達的北京向相對落後的河北等轉移,在區域內提供水平相對均衡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帶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和人口向周邊地區分散。
倡設補償機制 淘汰重污企
由此,李昕建議,國務院牽頭成立高級別的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專門協調機構,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區域內污染排放和經濟發展。根據自然承載能力規劃京津冀產業發展的空間佈局,形成資源互補、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
李昕還建議,嚴格控制京津冀區域燃煤總量和鋼鐵、水泥、石化等重污染行業的產能總體規模,統一實施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促進區域內重污染企業整合淘汰,減少區域內各類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設立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資金,對區域污染減排項目予以適當的經濟補償,建立行政區域間的生態補償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