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三輪大規模量化寬鬆(QE)、長期接近零息率政策,主宰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的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明日將主持他8年任期內最後一次具決定性的議息會議。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伯南克力阻美國經濟崩潰,廣受好評,但他亦因QE後遺症和退市問題備受抨擊。副主席耶倫預料將可在周五獲參議院通過提名,成為下任掌舵人,外界關注伯南克會否在明日的議息記者會上親口宣布退市,為「伯南克時代」劃上句號。
伯南克任期在明年1月31日結束,雖然1月28至29日的議息會議仍是他主持,但耶倫提名獲通過後,伯南克班子將儼如「跛腳鴨」,故明日的議息更受關注。伯南克2005年底獲提名時,美國欣欣向榮,經濟增長逼近3%、樓價升不停,但他當時已揚言要防止美國陷入另一次大蕭條,結果不到兩年,次按危機爆煲。
金融海嘯頭一年半內,資產價格、經濟產量和國際貿易大跌,加上銀行倒閉,都有大蕭條的影子。幸好自2009年中期開始,美國經濟開始復甦,反映銀行和金融體系已穩定下來。
美經濟平均增1.8% 勝歐元區
伯南克任內,美國經濟平均增長1.8%,僅略遜於聯儲局定下的2%目標,並好過歐元區等部分發達地區。美國現時人均生產總值還較2007年多,與受危機衝擊較小的加拿大看齊。分析指,雖然經濟增長緩慢,全面就業之路仍遙遠,但考慮金融危機的破壞力,伯南克已算交足功課。
由此可見,就解決金融危機本身而言,伯南克功勞有目共睹,但對於危機的發生,他難辭其咎。2002至2006年間,伯南克是積極制訂政策的聯儲局理事之一,同期美國醞釀樓市泡沫,而聯儲局亦有份監管後來爆煲的大銀行。
被指間接釀成危機
伯南克2005年曾談到樓泡問題,但未有視作主要威脅;他在1990年代雖沒參與金融機構的「去監管化」,但也沒主動警告監管鬆弛的禍害。因此,即使伯南克沒直接導致金融危機,亦被批評者視為間接的「同謀」。
伯南克推出超寬鬆政策數年,至今難逃財金界人士抨擊。主張縮減QE的「鷹派」批評量寬會導致惡性通脹;「鴿派」則指責伯南克向經濟體系注入天文數字資金,但在重振全面就業方面乏善可陳;也有意見認為聯儲局用錯政策工具。
過去三個月美國平均創造19.3萬份新職位,似乎是退市的好理由,但上季通脹僅1.2%,未及聯儲局2%的目標。無論如何,明日的議息會議,是伯南克親手為自己的政策劃上句號的最後機會。 ■英國《金融時報》/MarketWatch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