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海龍」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日前首次西南印度洋勘探作業。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中國近日首次在西南印度洋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成功實施水下機器人--「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作業。本次作業突破近底連續作業8小時紀錄,擴大兩個熱液區分佈範圍。這些精細資料將對中國在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的後續科考工作起到重要參考作用。
首與母船配合 自動尋線跟蹤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搭載的「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分別於1月27日、1月29日、1月31日、2月1日和2月2日進行了5次下水作業,其中4次取得成功。這也是「海龍」號在「大洋一號」船本航次任務中首次進行與母船配合情況下的自動尋線跟蹤模式作業。
在下潛中,「海龍」號不僅觀測到了「黑煙囪」(註: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因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而得名)、盲蝦和魚,還擴展了死亡「煙囪體」的分佈範圍。在非活動熱液區,通過水下攝像和照相,了解到熱液沉積的分佈範圍,觀測到熱液沉積的分佈特徵,為海底攝像資料的後續解讀提供了參照。在最後一次作業中,「海龍」號除了觀測到碳酸鹽的「煙囪體」,還成功取出一管水樣。據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本次作業的高精度定位,實時精確控制觀測、照相、取樣等能力是常規調查手段難以達到的。
本航段「海龍」號突破近底連續作業8小時的紀錄,而以往水下機器人近底工作時間基本都在三四個小時左右。此外,在作業中「海龍」號的機械手、取樣器、溫度計等曾在水下出現異常。工作人員已制訂多套調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