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小姐稱,只需用手指輕輕一點,足不出戶便可實現高收益,方便快捷高效。李昌鴻 攝
儘管互聯網巨頭與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理財產品餘額寶、理財通等給客戶帶來較高收益,但是,據記者深入了解,其高收益不具有長期持續性,並對推高銀行利率,壓搾企業利潤,對實體經濟帶來損害,這無疑令高收益理財產品陷入飲鴆止渴。
據深圳一基金經理告訴記者,貨幣基金主要投資銀行間拆借、通知存款、一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以及一年期央票和短期融資券等,其收益並沒有很高,大多在3.5%-6%之間,並沒有許多互聯網與基金公司合作給予客戶的6.5%-7%的收益率。而目前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整體利率並不高,19日當天的一周和一個月銀行間拆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762%和5.2942%,而2014年新發行第一期第二期國債利率也僅為5.41%,並且投資時間長達3-5年,因此,上述拆借和國債因利率低和時間過長均不適合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投資。
借貸成本高 侵蝕企業利潤
那麼,究竟相差1%-2.5%的收益,互聯網和基金公司是如何來填補呢?他認為,這是難以猜測的。華夏基金有關人士表示,在市場資金緊張時,如春節期間,短期銀行間拆借和理財產品的收益可能會達到6.5%甚至7%。但是,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並不多,有可能這些資金拿去購買較高收益的信託產品。因此,互聯網和基金公司推出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是難以持續的。
交銀施羅德基金監事長杜靜最近說的更為直白,互聯網公司和基金公司用貼錢方式硬撐基金收益率,以及用人為支付溢價,短期是吸引市場眼球和資金,但長期是不可能維持的,只能是飲鴆止渴。他強調,過高的理財產品收益必將推高市場利率,令企業借貸成本高企,其最終必將傷害實體經濟,侵蝕企業利潤,更是金融體系難以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