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14年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在京舉辦


放大圖片

--從一個戲劇節看政府的文化治理

北京有著豐富的戲劇資源。而在北京的戲劇資源中,東城區又佔了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因此,「看戲劇來東城」已成為京城話劇迷的一種默契行為。5月16日,2014年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在北京市東城區拉開帷幕,在為期3個月的展演季期間,61部國內外優秀劇目共計200餘場演出將密集登台,預計超過50000人次的觀眾將走進蜂巢劇場、蓬蒿劇場、東方劇院等11家劇場觀看話劇。

此次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除了保留傳統項目「第五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外,還增加了「東城區原創劇目展演」和「加盟演出單元」2個板塊。這個原先一直由政府主辦的品牌活動的此番變化,耐人尋味的不只是活動版塊的增加和戲劇主題的拓展,更是其背後,政府所扮演角色的一種悄然轉變,或者說是政府在服務意識上的一種提升。(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袁倩敏)

戲劇大區扶持政策 解小劇場燃眉急

說到「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就不得不提作為發起者的北京首家民建民營小劇場--蓬蒿劇場。這個劇場的創辦人叫王翔,50年代生人,記者在兩年前採訪他時,曾聽他細細道來和戲劇的淵源:偶然做了牙醫、創辦牙醫診所、被觀看的第一部話劇打動、在歐美遊歷中深深愛上戲劇、在北京開起小劇場、用牙醫診所收入吃力地補貼著小劇場開支......從他的人生足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執拗的理想主義者,戲劇是他的信仰,讓話劇普及大眾成了他此生的使命。

儘管生存不易,王翔卻不太考慮外來資金注入:「有了利益關係,戲劇勢必被注入商業目的,這不是我想要的。對於外來資金,只考慮真正熱愛戲劇且是無條件的投資。」 就在蓬蒿劇場資金運轉最困難的時候,東城區所屬國有企業「東方文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打動了挑剔的王翔,就舉辦「南鑼鼓巷戲劇節」及常年劇目演出、開發、推廣等一系列內容簽訂合作協議,並給予資金支持。

作為北京的戲劇大區,東城區的確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譬如培養出無數文藝創作表演界名人的中央戲劇學院、代表中國戲劇院團最高水平之一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作為國家文化部唯一的直屬國家級兒童劇場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均坐落於此,因此,東城區政府一直有意識地利用這個優勢,扶持和引導戲劇產業的發展,以催生更多優秀的戲劇文化作品,這就包括相繼成立「東城區戲劇建設促進委員會」、「東城區戲劇聯盟」,於全國範圍內率先出台扶持政策,從2010年起,五年內每年設立300萬元的戲劇公益補貼資金和1000萬元的戲劇產業引導資金,並詳盡地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東城區戲劇發展公益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東城區戲劇產業引導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東城區小劇場改造引導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根據東城區文化委員會向社會公佈的上述三筆資金的2013年補貼情況,去年共累計支持劇目25個、劇場20個、品牌活動4個,共計3000萬元。王翔的蓬蒿劇場正是其中的連年受益者之一。

政府「主導」變「指導」 戲劇節回歸市場

王翔告訴記者,政府對他的資金扶持主要用在三個方面:小劇場改造、製作原創劇目、承辦戲劇節。據記者瞭解到,從承辦第一屆戲劇節到目前的第五屆戲劇節,東城區政府分別給予了蓬蒿劇場7萬、70萬、150萬、150萬、50萬資金支持。

王翔是一個對劇目的選擇絕對挑剔的人,為了篩選出一部他認為具備足夠文學關懷的話劇,他需要飛到國外去現場觀摩、採購,為了引進國外優秀劇目,不但給對方免費提供劇場,還需承擔劇團的行程開銷。

為此,對於承辦一場高水準的戲劇節,今年的50萬意味著王翔需要自己想辦法填補資金空缺。王翔說:「雖然有壓力,但我理解並支持政府的這種改變,我覺得這是好風氣倡導下的一件好事,在承辦戲劇節上,我也在開始嘗試商業化運作。」

在記者看來,王翔口中的「商業化運作」,和區政府相關領導在戲劇節媒體通氣會上所說的「回歸市場」,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

「以往的合作模式是政府全資資助,去年戲劇節政府給予了150萬的資金支持,隨著南鑼鼓巷優質戲劇品牌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政府應該嘗試『放手』,讓戲劇回歸市場。」東城區文化委員會負責人解釋。

讓戲劇節「回歸市場」的本質,正是政府所扮演角色的一種轉變,即由以往「政府主導」的舉辦模式轉變為「政府指導」的舉辦模式。所謂「政府指導」,就是政府在劇目題材、表演形式等方面對演出劇目的品質進行嚴格把關,同時,通過區政府協調區內的劇場,演出劇組將享受到3折的劇場租金優惠。

「嚴把演出劇目品質,辦高品質的戲劇節是對觀眾的尊重。通常,劇場租金是演出方支出最多的成本,在大幅度的優惠力度下,一方面演出方基本上沒有了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也能多演多得,爭取票房受益,這樣劇組能夠更好地宣傳劇目,調動演出積極性。」

區文委負責人表示,讓南鑼鼓巷展演季回歸市場,相當於讓展演季有了更好的「造血功能」,通過自我「造血」和自我「孵化」,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將成為原創劇目展示平台、戲劇文化交流載體、公益文化實踐課堂和戲劇人才培育基地。

劇場兼社區活動室 反哺公共文化服務

東城區政府推動戲劇產業發展的思路轉換和提升,還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像蓬蒿劇場這樣做高雅藝術的民間文化團體和場所,觀眾基數少之又少,加之對80%的上演劇目不收場租,同時堅持低票價,幾乎摒棄了商業利益,按王翔的話說:「我們本質上和NGO組織無異,卻無法申請到NGO的身份,無法享受相關優惠政策,所以很多這類劇場都死在了租金和運營費用的壓力上,就我瞭解到,在全國範圍內,北京約有6家經註冊的民營劇場,上海只有一家,而其他城市民營劇場的數字是零。」

然而,後工業文明的時代,社會又需要有足夠能力表達美學和藝術、引導社會理性思考的劇場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它也契合了政府的某種主流訴求。考慮到蓬蒿劇場的存在價值和生存壓力,從去年開始,東城區政府一方面在「小劇場改造、製作原創劇目、承辦戲劇節」三個方面給予有限的資金補貼外,另一方面還為其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減壓」方案。

「觀察到蓬蒿劇場周邊的幾個社區一直缺少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而蓬蒿劇場有400多平方米,如果讓社區租用這麼大的場地,實在花費不菲。」東城區文委主任李承剛介紹,但將有條件的劇場改造成社區文化活動室,不僅是探索演藝產業發展反哺公共文化事業的一次嘗試,也是東城區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過程中,破解中心城區居民活動場地受限的一次創新。

2013年,南鑼鼓巷社區與蓬蒿劇場嘗試合作,劇場每週拿出半天,供社區文藝團隊在這裡排練和搞活動,政府按居民活動次數對劇場進行一定金額的資金補貼。據統計,2013年全年,蓬蒿劇場共對居民開放了48場次,開放時間累計為140餘個小時。

就是這一年的合作,讓政府部門、居民和劇場都嘗到了甜頭。在多次實地考察和徵求居民意見後,區文委、蓬蒿劇場所在的交道口街道辦事處和劇場達成共識,政府部門負擔蓬蒿劇場2014年房租總費用的一半,將這個小劇場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升級。

據瞭解,除了社區文藝團隊可以繼續每週佔用一次劇場舉行各種文藝活動外,如今,劇場裡面的小咖啡廳和排練空間也被利用了起來,在進行內部改造後,交道口街道將配送1000冊書籍和10台電腦,增加這兩處空間的圖書閱覽和數字閱覽功能,只要劇場開門營業,白天到晚上都可以為居民服務。為此,王翔承諾,原本每天14時開放的咖啡廳,升級後改為10時開放,並將安排一位專職的圖書管理員。

「如遇劇場開展沙龍、工作坊等活動,我們會提前預告,感興趣的居民也可以來參加。」王翔說,2013年的合作中,居民前來搞活動與劇場的演出經營從未出現過「撞車」情況,他相信劇場全面開放後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也就是說,從下半年開始,這個「居民身邊的劇場」將增加圖書閱覽和數字閱覽服務,變身社區文化活動室,全年對居民免費開放。

據說,小劇場升級兼職做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消息在區內的小劇場間已悄悄傳開,皇家糧倉、雷子樂笑工廠、77小劇場等多個東城區的小劇場負責人也表現出濃厚興趣。對此,李承剛表示,雖然東城區目前有近30家劇場,但能夠兼職做文化空間的小劇場不能只有單一的演出空間,還得有多個活動室,才能滿足公共文化活動需求。此外,劇場位置還不能與原有的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活動空間距離太近,避免重複建設。

相關新聞
2014年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在京舉辦 (2014-06-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