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靖宇嫡孫馬繼民參加重走抗聯路活動。 馬繼民供圖
24歲拋下嬌妻幼子離河南 赴東北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軍入侵中國東北,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中國人民抗日史冊上載有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楊靖宇。在今年9月18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楊靖宇將軍的後人,在緬懷這位民族英雄、揭開塵封歷史的同時,也探尋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香港文匯報記者 駱佳
作為東北抗日的靈魂人物,他曾讓日軍聞風喪膽;他所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也一直是東北抗日的最主流力量,在缺彈少糧的環境下曾牽制了幾十萬日軍入關。這位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將本名並不叫楊靖宇,也不是東北人,甚至直到他犧牲後很多年,他的家人、子女才被政府找到。如今,他的子孫們都生活在河南鄭州,幾乎都是普通的鐵路工人。
妻臨終前囑子:拿照片找父親
楊靖宇將軍的嫡孫馬繼民說,他父親馬從雲是爺爺楊靖宇的長子,「爺爺在父親2歲時就被派到東北抗日去了,當時姑姑才出生5天。」那年,楊靖宇才24歲。
「爺爺的原名叫馬尚德,是河南駐馬店確山縣人。『楊靖宇』是他到東北後改的名字,他和奶奶分別時只說去工作,並沒有說到哪裡,只留下一張照片,就匆匆地走了。」馬繼民說,直到1943年祖母去世,他們都沒有楊靖宇的任何消息,「家裡一直珍藏着一張祖父的照片,祖母去世前一再囑咐父親,「抗日勝利了,拿着這個去找你父親。」
兒子24歲前不知父是抗日名將
馬繼民說:「父親曾經告訴我們,他小時候並不知道抗日英雄楊靖宇是自己的父親。」1951年,楊靖宇將軍犧牲11年後,調查組才找到他的兒女們,那年馬從雲已經24歲。「因為爺爺改了名,再加上當時的檔案很多都遺失了,能找到父親和姑姑已很不容易。」楊靖宇的孫女馬繼傳告訴記者,當時父親已經和母親成婚,「他們當時都生活在農村,剛解放時日子過得很苦,以至於頭兩個孩子都沒有養活。」後來,調查組找到他們,馬從雲表示自己想學開火車。這樣,馬從雲就來到了鄭州鐵路局做了一名火車司機。1964年,馬從雲在鎮江因公殉職,時年只有37歲。
嫡孫赴靖宇縣助推「紅色旅遊」
從2005年7月開始,馬繼民開始在楊靖宇將軍殉國地--吉林省靖宇縣擔任縣長助理,主抓紅色旅遊工作。每年他有一半時間在靖宇縣工作,一半時間在原單位--鄭州鐵路局工作。「我覺得能為靖宇(縣)人民做點事,是一種對爺爺特殊的紀念方式。」馬繼民告訴記者,2005年他來靖宇縣參加楊靖宇誕辰100周年活動,讓他對這座以自己爺爺名字命名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感情。「他一直住辦公室、吃食堂,縣裡多次提出給他租房子,他都回絕了。」靖宇縣的工作人員說。
在馬繼民的努力下,楊靖宇殉國地等抗聯遺址得到修繕和有效保護,紅色旅遊成為該縣的「名片」。楊靖宇殉國地目前被列入國家「紅色旅遊」景區,每年接待遊客數十萬人,不僅很好地弘揚了楊靖宇將軍的愛國精神,也推動了靖宇縣的旅遊發展。「今年9月18日,我將會參加東北組織的重走抗聯路活動,親身體會爺爺在那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仍堅持抗日的精神。」
孫女孝順母親 孫兒緊守崗位
「很多抗日聯軍的老戰士給我們講爺爺的故事,真的無法想像爺爺是如何在冰天雪地裡身着單衣、食不果腹堅持抗日的,他的很多事跡我們聽了都覺得是奇跡。」馬繼傳告訴記者,他們家人都有抗日情結,都很愛看抗戰劇,彷彿從裡面可以看到爺爺的影子。
「我很小的時候被家人帶着去東北給爺爺掃墓,爺爺的戰友送給父親一塊樺樹皮,說爺爺當年就是吃這個和敵人打仗。」馬繼傳說,從此,這塊樺樹皮成了馬家的傳家寶。
「父親不在了,我們會和母親一起在家緬懷祖父。」馬繼傳表示,今年九一八她還會和往日一樣在家照顧90歲高齡的母親,「孝順一直是我們馬家的傳統,照顧好母親也算是沒辜負祖父的期盼。」
楊靖宇另一個孫子馬繼志將會在火車上度過今年的九一八。「在我心裡,這樣的日子具有特殊的意義,但我現在是個火車司機,必須做好本職工作。」在馬繼志看來,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自己的能力服務國家就是對祖父最好的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