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到印度進行訪問,是近年來中印發展的重大里程碑。是次訪問行程當中,中、印雙方簽訂十多項協定,當中包括中國高鐵項目,亦會在印度發展工業園區,專門生產汽車及電力設備,有助支持印度就業及經濟等多個範疇。兩國外交進度良好,是經濟互惠發展的良好基石,將更有序發展兩個人口合計達26億的經貿利益,更友好和平地解決中、印兩方歷史心結。這個角度去看中印關係,不禁令人對此充滿盼望。奈何,我認為當中有些基礎問題還是要現實地面對,兩國外交停滯不前實非一日之寒。
中印關係在地緣爭議問題上一直有磨擦,自1962年中印戰爭到近日的兩軍對峙,一直以來兩方都沒有意圖讓步。話說習近平是次外訪,印度全印電視台有新聞報道員在讀出習近平的「習」字拼音時,把 Xi 當成羅馬數字 11,結果當然是貽笑大方。我認為這個消息卻反映出一個以小見大的問題:「如果新聞都可以讀錯國家主席的名字,印度對中國的認知真的充足嗎?這種戰略合作夥伴可以有多深入?」
兩國合作只在經濟層面
中國是次簽訂的雙邊協議主要針對中印間的基建發展。對中國而言本土基建發展亦可對當地勞工市場及現有基建作為延伸,以支持國民生產總值的高速發展;對印度而言建交是為了在本土積極吸引外資,支持勞工市場,亦可透過鐵路、基建等加速城市化發展。中國及印度在經濟模式上本來就是相似,兩國都是以人力生產及內需主導的市場,這個合作框架允許印度像中國當年那樣,吸納中國的外資以趕上其他國家的發展水平。但論外資在印度的滲透程度,中國遠比不上英、美等國,中國在印度的現時社會當中,可能也不過是一個跨國企業般的大額度投資而已。這個外交關係能深化到什麼程度,也應該在經濟協同的規模中可見一斑。
中國採取開放經貿合作態度,但有不少只停留在經濟層面,對軍事、社會等層面卻以一種「遠不交,近不攻」的外交取態,在近鄰的問題時有磨擦,同時對外不討好,令中國外交時有限制。中國雖然在亞洲經濟發展上有蚖熏Y人的作用,但這種以經濟利益來加強地區決定權的手法,配合茬o種外交取態,其實也難教人樂觀。
領土爭議仍為矛盾所在
另外,中國在國土主權問題上一直採取強硬態度,如中國及菲律賓早前的在南海爭議已大致上破壞了雙方多年來建立的經濟外貿關係。南海擁有豐富資源,當中包括海產及石油,這種外交處理手法在鞏固國際資源的佔份上,也是符合國情。所以,中國選擇性在中印問題上較為克制,也許是因為中印爭議領土已探明資源不多。但需要留意的是,兩國爭議領土的發展必定會加速雙方矛盾升級。■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