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廣西報道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廣西羅城:屦佬山鄉 30周年縣慶再邁步


放大圖片

全國唯一的屦佬族自治縣羅城,11月23日迎來30年縣慶,從1984年從建縣初期開始,在30年的變遷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增長了43倍,財政收入增長了84倍,社會經濟獲得空前發展。羅城森林覆蓋率達到66.73%、空氣質量常年為國家一級標準--宜居宜遊,生態美麗的幸福屦佬山鄉,30周年縣慶後正跨越式邁步。■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徵兵

羅城位於廣西北部,河池市東部,全縣總面積2658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在過去,是一個自然條件差、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的山區農業縣。而今羅城是中國野生毛葡萄之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分享工程試點縣、自治區春烤煙生產基地。羅城也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第一故鄉和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的入仕地。

產業結構優化 綠色經濟空前發展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和不斷調整,羅城縣變「挖資源」為「挖生態」,讓「綠色」成為經濟的「底色」、「亮色」,找到了一條經濟產業發展的新路子。2013年,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38.46:27.19:34.35,現代農業、第三產業佔比不斷提高。農業方面,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並申報國家有機農業示範縣,簽約引進廣州東送能源集團開發五萬畝有機蔬菜項目有序實施,全縣獲得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個81公頃,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個,獲得國家質監總局「中國毛葡萄酒原產地」地理標識認證,以毛葡萄為代表的水果生產基地被自治區認定為無公害水果(毛葡萄)產地。工業方面,突出「資源、環境倒逼」,加強轉型升級,以城東工業園為龍頭,推動工業集約、低耗發展,依法關閉8家涉重金屬企業,把全縣22家有色金屬企業整合為5家,引導23家紅磚企業、40家木材加工企業整合重組,大力扶持以中國南方九萬大山深岩層優質天然山泉水為代表的「生態產業」發展。服務業方面,立足本縣特色和優勢,力推文化、旅遊業異軍突起。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成功舉辦兩屆依飯文化節,十大民族文化工程順利推進,屦佬族文化品牌在全區叫響。「一山一城帶兩江」旅遊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羅城已成為桂北黃金旅遊帶上「讓人願意停下腳步」的地方。

經過30年的發展,羅城縣經濟發展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據統計,羅城縣地區生產總值由1984年的0.82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36.5億元,增長了43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0.03億元增長到21億元,增長了724倍;財政收入由0.03億元、增長到2.7億元,增長了8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2元增長到4485元,增長了36倍;城鄉居民儲蓄由578萬元增長為395809萬元,增長684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6.73%,空氣質量常年為國家一級標準,已成為宜居宜遊的生態城市。

整修「烏道羊腸」 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解放前,羅城全境不通公路、鐵路,陸上交通「非山路崎嶇即烏道羊腸」。解放後至1985年國家實施「以工代賑」交通扶貧,截至1985年底止,全縣修建四級公路3條90公里,等外公路97條690公里,全縣100%鄉鎮、84.25%的村委會通汽車,通車公路總里程達788公里。1985年建縣後,羅城努力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全力發展交通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據不完全統計,從1985年實施「以工代賑」交通扶貧開始至2013年底,全縣由交通及公路部門管養的公路里程達809.193公里,比1983年的299公里增長了 1.71倍。全縣125個行政村由1983年僅3個通瀝青(水泥)路,增加到94個,增加了30倍,行政村通暢率達到了75%。四級以上等級公路從1983年的90公里,增加到715.753公里,增加了7倍。四級以上等級公路里程佔總里程的比重達到了88.5%。高等級二級公路更是從無到有,2013年底達到了58.266公里。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進一步拓寬了羅城開放的步伐,有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堅持民生經濟 幸福指數提升

作為全國唯一的屦佬族自治縣,羅城全縣轄11個鄉(鎮),141個行政村(社區),2013年末總人口37.44萬,居住覑屦佬、壯、漢、苗、瑤、侗等12個民族,其中屦佬族人口11.7萬,佔全縣總人口的32%,佔全國屦佬族人口的73%以上。多年來,羅城堅持發展民生經濟,堅持每年辦好「惠民工程十件實事」,堅持把發展成果與人民群眾共用,民生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公共財政用於民生方面的支出逐年增長,2013年佔比達到62.9%;始終把扶貧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探索開展「整村推進」、「整鄉推進」、「精准扶貧」、「易地搬遷」等有效措施,按照國家的新標準,全縣貧困人口已下降到12.0 4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7.79%;突出抓好就業工作,近年來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均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左右;2013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250元、4450元,近年來年均增長10%以上;建立了新農合、城鎮職工及城鎮居民醫保、城鄉低保、高齡老人補貼、強農惠農補貼等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年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013年新農合參合率達99%,建成並啟用全市第一個市級新農合一卡通網絡直報平台,在全區首創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保」管理新機制,全縣人民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五區」「兩城」成新發展動力

下一步,羅城將以取得輝煌成就的30年作為新的起點,覑力建設「五區」、打造「兩城」,強力推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五區」一是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區,全面實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廣西實施規劃》,聚焦於全縣脫貧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成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模範區。二是建設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加快屦佬族地區經濟發展步伐,把羅城建成欣欣向榮、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地區。三是建設中國屦佬族民俗風情旅遊區。以 「一山一城帶兩江」為總體佈局,打造成為廣西旅遊強縣和中國屦佬族民俗風情旅遊目的地。四是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大力實施《廣西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劃定「生態,保護,開發」三條紅線,力爭盡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建設規劃,為廣西乃至粵港澳區域的生態安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生態保障。五是建設柳來河一體化創新區。依托區位優勢,堅持「東向南靠」發展戰略,努力融入柳州市「一小時經濟圈」,積極探索打破行政分隔、產業承接轉移與配套協作、園區合作共建、發展「飛地經濟」。「兩城」是指推進科學發展打造中國屦佬族生態文化名城和打造中國南方毛葡萄酒城。一方面,羅城將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擴大屦佬族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打造底蘊深厚、特色鮮明、風情濃郁的屦佬族生態文化名城。另一方面,羅城將在現有基礎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強做大毛葡萄產業,在現有毛葡種植面積10萬畝、總產量2.5萬噸的基礎上,擴建毛葡萄加工業,完成中天領禦酒莊建設,引入葡萄籽葡萄皮深加工及其系列產品的深度開發,延伸產業鏈,提高規模和效益,逐步把羅城打造成中國南方最大的毛葡萄酒城。

前赴後繼 30年廉吏精神傳承

「累萬盈千盡是朝庭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帶索;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膏脂,不加珍惜怎小的男盜女娼。「,康熙十九年(1680),時任兩廣總督的于成龍在大堂貼出此對聯來告誡官員勿搜刮民膏以饋送上官。于成龍被康熙譽為」中國第一廉吏「,羅城便是他的初仕地,他在羅城搞聯防、推保甲、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如今,來到羅城,仍然可以看到保留完好的于成龍古道、古亭、古石板橋、舊石刻等一批歷史遺蹟和文物。而30年來,羅城縣領導班子始終以廉吏精神為引導,帶領群眾團結一致不斷攻堅克難,發展經濟,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羅城縣縣委書記蔣向明表示,羅城將建成于成龍廉政文化基地,計劃總投資1140萬元,佔地面積1448.2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4290.32平方米,建築層高3層,建築高度16.95米。目前土建正在進行最後收尾工作,建成後,將成為于成龍廉吏的展示平台、廉政文化的研究基地和教育中心,打造成為全國廉政教育基地,使廉吏精神不斷得以傳承。

此外,為了進一步打造廉吏文化品牌,總佔地面積2661畝的于成龍公園也將全面完工。據悉,于成龍公園位於羅城城區西面,規劃範圍東至小潘屯,南至葫蘆山水庫四壩,西至羅宜二級公路,北至元寶山腳。公園總投資約1.5億元,分三期建設實施。目前,三期均已基本建設完成,未來將成為羅城縣集廉政文化教育、民眾鍛煉、休閒觀光等於一體的公益性公園,不僅為城區居民提供必要的休閒遊憩場所,成為羅城向外展示廉政文化的一張城市名片,還可以帶動羅城的其他產業發展,如商貿、交通、餐飲、文化娛樂、觀光等,有利於促進羅城縣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

屦佬民俗綻放獨特風情

草龍舞、搶粽粑、屦佬竹球、台閣頂馬、貓獅表演......每隔3-5年,作為中國唯一的屦佬族自治縣,羅城都會上演聲勢浩大的「依飯節」, 約16萬的羅城屦佬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感恩還願、慶祝豐收、驅災祈福。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依飯節」已逐漸成為羅城屦佬族最獨特最隆重的節日,原生態民族文化韻味吸引覑成千上萬的遊人參與其中。據了解,屦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廣西羅城聚居覑全國八成的屦佬族人民,是全國唯一的屦佬族自治縣。除了「依飯節」,羅城「走坡節」等原汁原味的民間節日,在羅城,濃郁的屦佬族風情隨處可見。近來年,羅城縣依托豐富生態旅遊資源和文化優勢,致力打造成為廣西旅遊強縣、全國屦佬族民族風情旅遊勝地和原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除了大手筆建設屦佬族民族古街--鳳凰古街,將屦佬族建築、歷史、文化、藝術、生活習俗及民族風情等集中反映出來,讓鳳凰古街成為羅城縣展示悠久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第一窗口和重要平台,還充分利用屦佬族依飯節、走坡節、屦佬族舞蹈、屦佬族體育、屦佬族民歌、屦佬族飲食等屦佬族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旅遊活動,讓遊客參與並體驗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項目,體驗民族風情,使民族旅遊業更具魅力。

除了以軟文化來推廣屦佬民俗,羅城還在保護傳統文化硬實力上下功夫。隨覑經濟的發展,一些屦佬族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優秀和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逐漸消亡。目前,全縣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10大類1015項,其中有屦佬族依飯文化節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6項被列為自治區級。全縣有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館藏文物2200多件,不可移動文物115處,現有2000多件珍貴文物無法集中收藏和展示。為此,總投資2400萬元的屦佬族新博物館將投入使用,將作為搶救、徵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屦佬族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建成後能更好繼承和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保存和再現古老獨特的風情民俗。如今,「神奇屦佬,大美羅城」的羅城旅遊形象宣傳口號已響徹大江南北,隨覑宣傳紀錄片《千年屦佬》、《神奇屦佬•大美羅城》的播出,羅城屦佬族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和山水風光也將吸引世界各地旅客的目光。

造生態旅遊品牌 做「讓人願意停下腳步的地方」

羅城山奇水美,風物含情,自古就有聞名遐邇的「羅城八景」。清波如鏡的武陽江、人間仙境般的水上相思林、銀練飛舞的百合瀑布、山如劍排的懷群風光、相接雲天的摩天牧場、詩情畫意的野馬灘、林濤奔湧的青明山、千古遺愛的睡美人等,處處皆景,風物生情。羅城還有 「三尖」、「三天」的美譽(三尖即山頭尖、筷子尖、筆頭尖,三天即天門、天河、天坑)。近年來,羅城縣旅遊業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除了屦佬族「依飯節」已被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劍江、武陽江被確定為自治區級地質公園。據統計,今年1至9月份,羅城縣國內遊客人數達到49.31萬人次,同比增長18.22%,國內旅遊收入為4.6億元,同比增長23.21%;入境遊客人數為3100人,同比增長24.37%,國際旅遊(外匯)收入為123.85完美元,同比增長23.34%。

「我們按照『一山一城帶兩江』的發展格局,以屦佬族民俗風情為依托,以特種旅遊項目為載體,大力發展旅遊業,覑力打好人文自然景觀牌,打造中國屦佬族民族風情旅遊品牌,將羅城旅遊融入河池旅遊及桂北旅遊市場,努力把羅城建成廣西知名的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努力把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羅城縣委書記蔣向明稱。據介紹,羅城縣「一山一城帶兩江」的總體佈局中,「一山」指以青明山為代表的九萬山森林資源旅遊區域,「一城」指以鳳凰古街、于成龍廉政文化為代表的屦佬族文化城--縣城旅遊區域,「兩江」指以劍江、武陽江為代表的生態觀光旅遊區域,力爭到2015年,實現年接待境內外遊客65萬人次以上,旅遊總收入6.5億元以上,佔全縣GDP比重達15%以上。

除了「一山一城帶兩江」,羅城縣還以建設新農村示範點為契機,建設了一批集養生、休閒、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民俗旅遊示範村,包括小長安鎮崖宜屯、東門鎮石圍屯、懷群鎮元蒙屯、四把鎮梅洞屯等。目前,以上村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特色魅力日益彰顯,帶動縣內鄉村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蔣向明指出,羅城將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開發特色生態旅遊產品,營造旅遊發展的良好環境,打造成為廣西旅遊強縣、全國屦佬族民族風情旅遊勝地和原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國際特種旅遊目的地和攀岩旅遊勝地,做「讓人願意停下腳步的地方」。

相關新聞
廣西羅城:屦佬山鄉 30周年縣慶再邁步 (2014-11-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廣西報道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