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市,因地處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被統治者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洛陽和耶路撒冷、麥加、雅典並稱為世界四大聖城,有着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承載了十三個王朝的文明。從絲綢之路的昔日輝煌到今天的洛水之畔看牡丹,洛陽總是能在不經意間吸引着世人的矚目。而今,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的戰略一經提出,一個正在復興的洛陽開啟了新的「洛陽時間」。
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陳雪楓稱,建設名副其實的副中心城市,不是簡單地在經濟總量上保持區域第二位次,更不是從城市建設規模上與其他城市比高低,而是要圍繞建設名副其實副中心的總體目標,進一步突出優勢、彰顯特色、打響品牌,努力把洛陽建成中原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文化示範區、最佳宜居地、開放創新城。■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紅麗 裴成龍 金月展
實施產業強市 打造經濟重要增長極
「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即讓洛陽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實力穩居中原經濟區第二位次,始終與鄭州呼應發展,保持對其他城市的領先優勢,區域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這就要求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才能達到產業為基、產城互動。洛陽是新中國重點建設的新型工業城市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規模優勢突出。目前,洛陽已形成裝備製造、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洛陽是中國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現有各類科研機構600餘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6萬名,科技人才密度高於全國、河南省平均水平;境內資源豐富,文化、山水、生態等資源優勢處於全國同類城市領先地位。
一個地方的跨越發展,就好比一場長期的攻堅戰,而產業之於城市就是一場攻堅戰裡的血脈,產業強則城市強。縱觀全球經濟,已經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體系的競爭。打造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傳統的工業基地洛陽對產業集聚區建設寄予厚望。
據悉,洛陽市按照河南省「三規合一、四集一轉、產城互動」的總要求,已初步形成裝備製造、石油化工、鋁精深加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17個定位明確、帶動作用明顯、競爭優勢較強的產業集聚區,數量居河南省第一,總規劃面積297平方公里。以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為主導產業的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其營業收入佔全區經濟總量的87%;洛陽市石化產業集聚區瞄準石油化工,主導產業營業收入佔集聚區全部營業收入的97%以上;伊川縣產業集聚區自2010年以來先後引進項目218個,其中鋁加工和電子信息這兩個主導產業佔總投資的71%。2014年前三季度,洛陽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共312個,總投資1467.3億元。
中原經濟區文化示範區
洛陽,「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風水絕佳之地,引得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洛陽城見證了朝代的興起跌亡,洛陽也由此奪得了「千年帝都」的美譽。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最早意義上的「中國」。作為東方文明「聖城」的洛陽,人文歷史資源極其豐富,境內五大都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白馬寺等文物名勝古蹟星羅棋佈。位於洛陽市郊的秦嶺山脈餘脈邙山遺存著東周以來諸皇陵形成的中國最大的古墓葬群,俗稱中國的「金字塔」,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昭示着洛陽的古老與厚重。隨着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雙申遺」成功,洛陽市世界遺產躍至6處,成為少有的遺產大市,「一城一門一關兩倉一窟」即絲綢之路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大運河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龍門石窟。
「中原經濟區文化示範區」,就是充分把握《中原經濟區規劃》提出的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這一重大機遇,要着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深入挖掘和利用洛陽的文化優勢,不斷提升洛陽的文化軟實力,早日把洛陽建成中原經濟區的文化中心,成為具有河洛特色、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名城。要通過深入挖掘利用,把原生態的文化資源開發成有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把地下的變成地上的,把古人的變成今人的,形成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真正把文化資源兌現成經濟價值、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推動力。
洛陽市長李柳身稱,中原經濟區文化示範區要以延續文脈為根本,傳承活化歷史遺產;要以創新創意為支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要以轉型升級為路徑,提升旅遊產業競爭力。使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一大批優勢文化資源轉化為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文化項目,成為洛陽市發展的支柱產業;充分彰顯文化元素,成為最具中國元素、最有中國特質、最富中國味道的國際歷史文化名城;全面提升文化品牌,讓文化軟實力成為洛陽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激發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積聚正能量。
生態先行 建設宜居之城
洛陽之美,在其兼容並蓄、海納百川;洛陽之美,在於從古至今,一直是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九州之腹地」,「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四季分明,物產和水資源豐富,城市綠化率較高。建設中原經濟區最佳宜居地,即把洛陽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祥和安定的幸福之城,成為中原經濟區中最值得嚮往和留戀的地方。
陳雪楓表示,洛陽要始終把生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先導性要素,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綠色發展道路。絕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堅守生態紅線,保障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此外,還要建設生態城市,以治水治氣治廢為重點,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碧水藍天工程和香薰清潔工程,高標準實施中心城區林業生態圈建設和荒山綠化工程,把荒山建成森林公園,把荒灘建成濕地,讓水、林、綠之美離人更近,可分享、可融入。
據了解,2014年初,洛陽掀起了生態提升工程高潮,從城市園林綠化提升到林業生態圈打造,再到荒山、荒坡、荒灘、荒溝「四荒」造林。洛陽市新增綠地面積337.18公頃;計劃2年造林24.28萬畝,規模超過過去10年城郊綠化總和的10倍;用3年時間讓全市剩餘的96萬畝「四荒」地全部披上綠裝。到2016年底,洛陽市建成區新增綠地面積860公頃以上,達到6500公頃以上。綠化覆蓋率由37.9%達到2016年底的40%以上,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良好的生態和無壓力的生活讓洛陽成為「好夢城市」,在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國醫師協會等發佈的「2014年中國睡眠指數」排行榜中,洛陽以66.7分的睡眠指數得分最高。
深化改革 打造開放創新城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開放創新,洛陽亦是如此。建設中原經濟區開放創新城,就是要以開放創新引領城市轉型、激發城市活力、帶動城市發展。以思想轉變帶動工作轉變、帶動城市質變。通過開放創新,引進科學理念、引進先進生產力、引進優秀人才、引進優質資源,改變洛陽的生活節奏、發展模式和體制機制,以此來挖掘內在動力、激發發展活力、盤活優勢資源,帶動洛陽又好又快發展。
開放創新不是簡單的名詞疊加,而是兩者高度融合讓千年帝都更富活力。在承接產業轉移的浪潮中,對加快轉型發展的洛陽而言,開放招商是實現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洛陽市委、市政府把開放招商、服務企業、優化環境「三大舉措」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持續優化發展環境,讓洛陽的環境真正「經得起打聽、經得起比較」。
李柳身強調,實行產業鏈招商必須依托洛陽的綜合優勢,突出補鏈條、補短板,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洛陽將以擴大開放招商為重點,打造集群品牌,要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積極引導優勢企業、優勢資源向產業集聚區集聚,推動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實現集群規模質量提升、招商引資成效提升、產城互動水平提升、創新驅動能力提升、配套服務功能提升。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着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開放創新型城市。加快中意研究院、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着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力推進改革攻堅,積極爭取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和債貸組合等先行先試的政策支持,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突破。確保2014年洛陽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100億元,形成15個超百億元的產業集聚區,為建設名副其實的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提供強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