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當代書畫名家周國城:融合「海派」與「嶺南畫派」是水到渠成


放大圖片

如果你有緣曾在本月初前往香港大會堂參觀周國城首次在港舉行的個展,一定會對他書畫中自成一格的獨特氣質過目不忘。他本是地道杭州人,卻在廣州一呆就是二十年,江浙畫派和嶺南畫派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分別浸潤了他生命中的不同階段。多年來,他始終沿着以書入畫的傳統文人畫治藝之道,帶着自己對藝術獨有的感悟,致力於書法、繪畫以及篆刻藝術的研究。曾有學者稱,在當今書畫界,於書、畫、印各方面具殊深用功,深味精研,而享有「三絕」之譽的大家屈指可數,而周國城先生可謂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一位。正連任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的他,卻並非「嶺南畫派」出身,又或許書畫研習到某一境界,自然就像他生命中流淌而過的故事那樣-一切皆是水到渠成。■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莫雪芝

和許多從小就有追求的人一樣,1950年出生的周國城雖然是「老三屆」,經歷文革失去了讀書機會,但卻一直有着做畫家的夢想,且這夢想從沒間斷過,他很小就有意識自己一定要做個畫家,當然任何人都預想不到外部環境的變遷,但不管上山下鄉當工人時還是當兵時,他都知道自己喜歡畫畫,想要畫畫。

上世紀90年代初,正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做編輯的周國城接到了一個邀請。當時廣州要成立一個書畫研究院,是國家單位,希望他過來擔任副院長。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在杭州做美術編輯,不可能天天畫畫的,但廣州那邊有個機會可以帶來更多專業創作的時間。於是43歲的他,離開杭州。如今他回憶當時:「像我這樣的年紀要舉家南遷,杭州那麼好的環境、太太的工作、女兒就讀杭州最好的中學,這些既得利益統統放下,倒下是活該,但站起來就是一個新的涅槃。」

1993年,周國城從杭州調到廣州,擔任廣州書畫研究院的副院長。他說自己從繪畫的經歷,包括對審美、藝術的意識上,在杭州已經形成了一種認識,也就是審美定位基本確定了,但到了廣州這二十多年以來,做院長現在又擔任廣州美術家協會主席,生活在廣州嶺南地區這個環境中,對嶺南畫派和江浙畫派之間的不同風格,有了真正實際的體會。

「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嶺南四季充滿陽光,它的陽光和氣溫都很契合於嶺南畫派所表現的那種寫實、亮麗的環境,這和江南水鄉情調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周國城說:「所以從我現在繪畫給人的感覺中,可能廣州人認為保留了很多浙江東西,但拿回浙江,浙江人又很快會感覺到說你生活在嶺南二十幾年,繪畫裡面很多語言已經有嶺南畫派的影響在其中,包括色彩表現,寫實處理方法,很多都糅進了嶺南畫派表現的形式。」喝珠江水、吃嶺南米的生活土壤讓周國城的審美判斷能力和意識都在不經意中發生着變化。

離鄉背井二十年,兩地文化碰撞

杭州和廣州兩地水墨風格的交流碰撞,透過生命經歷,集於周國城一身。「這兩者互相的融合,要看自己怎麼處理。我剛來時人家說你的水墨畫黑濛濛的,廣州人不一定喜歡,不如你還是畫嶺南派吧。我當時考慮過這個問題,但如果我放掉原來的風格,從頭撿起嶺南畫派,可能二十年之後,很多人覺得我既不是嶺南派也不是海派,所以我一直以來還是堅持我對水墨的認識。但自覺與不自覺之中,會流露出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

周國城認為,其實嶺南畫派和海派,如果結合得好其實很好,兩種很單純的東西互相碰撞,創造出另一種味道,可謂無意中撿到的寶。他並沒有刻意去做糅合,而是順着自己審美的發展,對兩個畫派風格的認可自然而然流露在畫面中,他說這才是自己想追求的自然,而不是用嶺南畫法畫牡丹,用海派畫法去畫葉子,那是刻意是不自然的。

「其實藝術是審美高度到了哪個氛圍,就會跟着心去表現。這次展覽,可能浙江人和廣東人來看,都能看出不同的東西,荷花和水墨的東西是很浙江的,但牡丹的表現已經結合了一些西洋的處理方式,重粉重彩,這又恰恰是廣東的。所以我不可以追求一定要把江浙和嶺南搭配,但我自己生活在這裡,對嶺南的認識自然或不自然都一定會恰到好處反映在作品中。」

從杭州初來時,周國城從沒預想過自己在廣州畫界會取得怎樣的成績,他只是想成為一個專業畫家,至於後面的發展,他坦言自己從沒想過要做到美協主席。他也告訴很多學生說,如果你人生最初的出發點就是:我二十年後必須達到某一個高度,那你的生活就會很辛苦--不光是美術界,對所有年輕人都如此。「我一定要當科學家?我一定要拿諾貝爾獎?那很辛苦的。但如果你付出時不是非要考慮最後的結果,卻一直在不斷努力,生活也會給你驚喜。」

「任何事皆然,機遇給有準備的人,但如果我一直想我準備好了,那是不可能的,我不管最終效果,我在從事我自己喜歡的事情。畫畫是我喜歡的事,否則為了賣錢會很辛苦。」

藝術家要有個性,更要有包容吸納之心

廣州書畫研究院是國家的專業單位,因而要完成許多國家下達的任務,但畢竟還是有大量時間讓周國城畫畫,對他來說,這意味着實現了自己從小的夢想:當上了一個真正的專業畫家。

儘管剛來廣州時,他也內心沒底--新的環境能否接受自己?要不要去刻意改變自己,取得嶺南畫派的認可?但他多番思量之下覺得:「我對水墨畫根深蒂固的審美定位很難改變。」但二十年來,他的畫作,卻也確確實實吸收到了嶺南畫派的色彩表現。按他的話說:「藝術家要有個性,但還是要包容、吸納其他文化的長處。整個東南亞對嶺南畫派的認受,可能遠遠高過海派。」

但流行趨勢有時也是一場輪回,文人畫的傳統,過去沒人看懂,但近年大家卻又慢慢回到原來的定位上。所以周國城認為,只要真正潛心鑽研藝術的人,都會慢慢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那個結果」。

他的畫作,廣東人接受,但是拿到杭州,杭州人也覺得親切又新鮮,路數其實都是周國城無意中自己體會揣摩的。他說繪畫過程中需要不斷嘗試,而更多不是首先考慮大家是否接受。「藝術是為大眾,但還是代表我們個人。為什麽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講究詩書畫印結合一起?正因為有這個能力結合,才是我們東方藝術的最高成就,西方人不具備這個能力,我們沒有對我們的藝術進行包裝,像西方油畫,畫半年一年十年畫出一張,外國人覺得你兩三分鐘就畫一張畫,但他們不知道我們付出的經歷、內容和裡面的含義。」

東方寫意西方寫實,東方是講究意境,一朵蘭花看似很簡單,但周國城說,你能夠畫到讓人聞到蘭花清香才算成功--通過藝術家表現的對象,而讓人有所聯想。「西方可能一看就是一朵蘭花,一看就是一朵牡丹,再譬如畫魚我們不用有水,空白就是水,像我們京劇一樣,戲文說千軍萬馬,台上就兩個人拿個馬鞭,我們是用自己的動態語言、唱腔魅力和文字提煉告訴觀眾千軍萬馬的故事。」他更相信,中國藝術的真諦,需要意會。正如只有在這個東方語境中,人們才能讀懂中國繪畫的語言。

在繪畫過程中,很多人問周國城說「周老師你累不累啊,要畫這麼多畫?」而且在桌面上繪畫,畫面的尺寸早已超越了桌子,整個畫面構圖都要考慮成熟,但他卻認為:「看的人比我畫畫的人累得多了,因為我是在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一筆下去有一種感受,完全達到我自己想表達水墨意境的時候,我是很愉快的,你在看我畫畫的時候,因為你不在我狀態裡面。可能體會不到我的樂趣。」在畫畫的過程中,周國城認為自己和畫面之間是有溝通的,所以畫畫時站一天,他一點都不覺得累,而旁邊的人不在他的情緒中,也很難體會他的樂趣。

文=香港文匯報 周=周國城

一天不動筆都不行

文:繪畫對您來說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周:其實它是個很普通的事情,但我的愛好就是這個事情,不理解的人、從來沒有從中得到過樂趣的人無法體會,但我認為一天不動筆就不行,這是我喜歡的、必須要做的事情。

文:2008年您開始擔任廣州美協主席,2013年又再度連任,您認為美協主席的使命是什麼?

周:確實大家都說嶺南畫派風格這麼強烈,它能讓一個外地人做美協主席,很難想像,其實這個主席代表的不是你在嶺南畫派裡面是全國一流的,而是做很多公益事情,要放掉私心服務社會,最起碼要拿出八成時間,為我們所有的廣州美術服務,為廣州藝術家服務。

文:這次展覽是您這五年來的第一場新展覽?

周:我08年當廣州市美協主席以來,我的考慮是不想利用自己的便利做宣傳。這次在香港第一次做展覽。也是香港朋友邀請,當時一想自己2011年之後一直沒做展覽,可能也需要做,因為它既是壓力也是促進,會逼着自己去創作新作品。如果我今天拿來的全都是以前作品,一點意義都沒有,一定要有新的,一定要和原來有不同。所以我也自己逼着自己做一次展覽。這次八十張作品中只有七張舊作,其他都是去年之內新的作品。

平時大家都有惰性,很多作品只有在思路活躍時才會完成,展覽帶來的促進是如果你手上有十張畫沒完成,你突然畫着這個,會想到那個的構圖,觸類旁通又會萌發第三個構思,而且拿出來的作品就要對得起自己,是一種對自身的促進,

功力重在線條的微妙力量

文:這次展覽對自己來說,是否帶來了和之前的超越?

周:包括嶺南畫派很多著名畫家,你看他二十年前的作品和現在有多大變化?其實是看不出的,研究他的人才知道,變的很多東西很微妙。至少牡丹花不會變成菊花,那個畫的對象不會變化,變的是構圖和用筆的方法--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用筆的方法的微妙,所以懂行的人看我的作品,會知道你十年前和今天的不同。

我們看吳昌碩,他40歲以後進入繪畫,當時的畫面和他過世前的畫作,對象都一樣,這種大師一出手就奠定了一種意識在其中,但最大的區別是他用筆比原來更老辣。什麼是老辣?小孩畫一條線可能軟綿綿無意識的,但你到一定境界後出手,對毛筆的駕馭,就很靈活有力。

一根線條的能量可能按科學分析,本來是百分之八十,但是到了一定境界之後,一出手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我的學生讓我來改畫,他還比較弱的時候,我幫他添兩筆,內行一看就知道這兩筆不是他畫的。重點就在線條的力量的微妙。我們中國藝術家不是要追求畫得像,意到了就可以,意則是靠書法線條--駕馭毛筆能力沒到一定高度之前,表現一個東西的線條就很弱,只有意到了,才能體現畫的對象的本質。

文:中國自古水墨不分家,所以書法對中國繪畫非常重要?

周:在中國繪畫中。書法是最重要的,學畫畫先學書法,書法的母體是中國文字,一誕生下來它就是藝術品,西方人很難能理解這個意境,他們沒有這種親身體會。

文:您平時會用多少時間作畫?

周:每天除了美協事情要花時間打理,上午就是專心畫畫,下午午休之後做一些雜七雜八事情,很多公益作品需要完成,像是支援災區扶貧等等,還有很多和美協有關的開幕式研討會的都要支持。其他時間大多用來繪畫。

人物小傳

周國城,1950年生於浙江杭州。現為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理事,廣州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喜書行草、寫梅蘭竹菊和水墨荷花。書法、繪畫、篆刻等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展覽及入編專集。曾分別在杭州、廣州、深圳等地舉辦個人展覽。出版有《墨分五彩--周國城作品集》、《周國城手卷集》、《周國城作品集》、《周國城書畫作品集》、《周國城書法對聯作品集》、《周國城扇面作品集》、《周國城油畫掛曆》等。

相關新聞
當代書畫名家周國城:融合「海派」與「嶺南畫派」是水到渠成 (2015-01-17) (圖)
《漫步人生路》三十載傳奇 鄭國江再憶鄧麗君 (2015-01-10) (圖)
「席話席說」之探索 才子們的真我(上) (2015-01-10) (圖)
山陰趙雁君 筆領風騷三十載 (2015-01-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