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馮丹藜
《學苑》「港獨論」的文章,讓香港社會情緒緊張,也讓中央政府及內地民眾警覺。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提出此事後,《學苑》繼續推出此類文章,坐實了當事者是有意為之、而非「學術討論」無意失言。問題的關鍵在於,刊登「港獨」系列文章的《學苑》,是學聯大本營所在地,「雙學」是此次「佔中」急先鋒,激進反對派代表之一。觀乎「港獨」言論出現以來,反對派中人表態,大多態度曖昧。這不由得令人聯想到,反對派追求的「民主化」,與「去中國化」的聯繫,甚或是一即二、二即一,兩者是一碼子事?
「泛」政治化的背後
香港社會逐步「泛」政治化了,剛落幕而餘波未平的「佔中」,是其集中體現。「佔中」後反對派在立法會內的不合作行動、「雙學」誓言深入社區及日趨激烈的言行、不少人評論香港「社會撕裂」等等,都是「泛」政治化的結果或者說表現。一位對國內外社會都有一定研究的朋友曾問我:香港人為什麼那麼熱衷政治?我認為,「泛」政治化有其客觀、複雜的原因。英國人統治香港150多年,基本上說來華人是沒有話事權的,臨到回歸在即,港英當局才急急拋出「民主化進程」。有一點頭腦的人誰都明白,這是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因上世紀80年代內地文革結束不久,兩地政經發展落差懸殊,「民主化」就與「去中國化」產生了微妙的聯繫。回歸以來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一方面激發了港人當家作主的熱情,一方面某些人「去中國化」意識開始發酵。將「兩制」凌駕「一國」、甚至拒絕「一國」,以「港人治港」拒絕中央政府管治,以「高度自治」為旗號搞獨立王國,以及「香港城邦」、「港獨」「建軍」「建國」等主張,實際上都是在為「去中國化」製造輿論或準備。而散播輿論聲音最大的都是年輕人,回歸前他們剛出生或未出生,如果簡單地歸結為教育工作失誤,這並非是事情的本質。人是社會動物,人的思想觀念不是頭腦裡固有的,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社會。隱藏在「民主化」後面的「去中國化」,不能不引起善良的廣大市民警惕。「民主化」一旦與「去中國化」緊密聯繫甚至劃上等號,「港獨」成為政治訴求,這對香港將會是毀滅性的災難。
「政爭」不應危害香港
已經開始的2017特首選舉辦法第二階段諮詢,公眾普遍認為已不是政制發展之爭,而是直奔管治權之爭的主題。反對派已經擺明,不論五成以上、六成、七成民意主張「袋住先」,立法會這一關是過不去的;不管是民生議案還是基建發展議案,立法會都要杯葛;「雙學」也好像擺明誓與中央周旋到底的決心,「港獨」言論被肆意傳播等等。人們不禁要問:那接下來是推翻中國政府?還是把香港從中國分離出去?如果長此以往特區政府不能有效施政、香港社會不能正常運轉,且不說香港繁榮穩定不保,也直接危害到國家安全及發展利益,那麼作為一個大國的中央政府難道會無所作為?我絕對是愛香港愛自己家園的人,也真心誠意追求民主化,但如果設身處地想想,假如真有人引導香港走「港獨」的危險之路,則不是「二十三條」立法不立法、《國家安全法》引入不引入的問題了!香港是多元社會,也應該是政治上比較成熟的社會,「政爭」有「國際標準」的遊戲規則,在政治規範和倫理之內運行無可厚非,但應適可而止。守住香港福地,為了子孫後代擔起我們的責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