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國家工業化發展階段必然經歷的難題。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龐大的世界工廠,如何消化日益過剩的產能成了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站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看,此處過剩彼處也許還短缺。
在全球化推動下,西方工業國陸續將能耗高、污染重、用勞多的工業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改革開放初中期,大量接續了這種「產業轉移」,有的行業產能甚至高達世界總產能的70%-90%。產能過度集中於中國,成為出現絕對性過剩問題的根源。
河北向境外零污染轉移鋼鐵、水泥、玻璃等過剩產業,正是利用全球化的市場,開拓中國經濟新藍海的重要舉措。這也表明河北省對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動河北經濟發展的戰略雄心。
二戰後,美國援建西歐的「馬歇爾計劃」,上世紀80年代日本推動傳統製造業向亞洲「四小龍」、中國和東盟轉移,都是產能成功轉移的明證。
一直以來,中國化解產能過剩的措施主要立足於通過宏觀調控遏制相關產業發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要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無疑,「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造成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等產業巨大的產品需求,而中國作為戰略主導者,不僅能為過剩產能順利找到出路,還能因此獲得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亟需相關政策 提供諮詢服務
當務之急,是出台有關中國過剩產能轉移的政策,協調外交、商務、軍事、文化、智庫、行業協會和企業組織起來,為中國產能轉移走出去提供諮詢和服務。
當然,產業轉移必須和產業升級相結合,對於大多已進入產業發展成熟階段、存在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的傳統製造領域或產品,通過聯合建立境外工業園區、開拓國際市場空間等方式,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有助於過剩產能的消化和帶動這些產業的優化升級。 ■記者 任一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