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2013兩會專輯 新開局 新起航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科技園 三料國家產業(夥伴)基地 研再工業化助內地發展實力


放大圖片

作為國家確認的產業(夥伴)基地,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科技園)在綠色科技、現代服務業及集成電路高新技術上,為工業界、學者、科學家及商界人士提供一個重要的平台,汲取運用創新及可持續發展技術和信息開拓市場商機;十四年來,已培育數百家初創企業,扶助他們茁壯成長,同時亦吸引世界頂尖企業前來分享知識,並凝聚大量創新企業,讓他們發揮所長,以嶄新發明應對社會需要。

支援及鼓勵香港本土創新科技持續發展,構建最完備的科研生態圈,推動香港科技發展,為香港以至整個區域締造社會及經濟效益,是香港科技園的目標,讓科技公司從研發、測試到實踐意念,並將科研成果商品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濤

夥拍內地奠定世界科技優勢

香港科技園發展策略精髓透過3C精神--連接(Connect)、協作(Collaborate)、促進(Catalyse)展現貢獻和成果,不僅協助從事生物醫療、電子、綠色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新物料及精密工程的企業,強化及發展全世界的網絡,更致力與中國內地加強彼此合作的關係;2011年,國家的「十二五」計劃肯定了創新科技發展,並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當中的計劃內容選定了重點發展科技及創新有關行業。香港科技園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確認為香港國家綠色科技產業化(夥伴)基地(2011)、香港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夥伴)基地(2013)及香港國家集成電路高新技術產業化(夥伴)基地(2014),奠定了各個產業領域的策略性優勢和地位。在推動與內地進一步的合作上,項目包括香港科技園與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夥伴基地」關係,共享再生能源技術的資源和專業知識,肩負茪Q分重要的角色。

首席企業發展總監楊德斌表示,隨茪什磞b2016年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預料內地以創新科技為焦點的行業,將是史無前例的宏大。隨蚖P中國內地的科學園及內地省市政府緊密的聯繫,在過去三年內,與內地合作的科學園夥伴公司數目有五倍的增長。

「我們必須與學術界、業界及政府緊密合作,善用科學園至今取得的科研成果,以顧問角色協助內地城市發展實力,培育和經營創新科技的環境,園區夥伴公司能夠與本地、內地及海外學府合作,並透過人才招聘平台的資助和支援下,招聘來自海外的人才。」他續稱,為推動與珠江三角洲夥伴更緊密合作,香港科技園和廣東省科技廳攜手全面打造「創新科技走廊」,使香港和泛珠三角區域的強大優勢結合,為夥伴公司帶來進行研究、開發和商業化的新景象。

香港科技園每年會邀請港鐵、機場管理局、大型百貨公司、國際連鎖集團等,與科技創業家見面,為他們尋找企業合作機會。楊德斌又舉出推動與內地合作的範例,香港科技園於2013年起進駐北京中關村成立聯絡處,開展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策略性合作,方便加強兩地交流和發展科技產業的重要平台。他分析指,內地市場歷年發展均受國家政策推動,香港科技園借助龐大網路,與中國內地的豐富資源及專業知識接軌。

「我們一直努力將香港打造成『科技之都』,將科研生態圈內從事科技創新的人員與政府資助基金及投資者連接,讓他們與不同行業建立聯繫,促使創新技術的應用。同時我們推動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跨技術合作,透過創建一個啟發靈感及充滿活力的環境,讓科技創新發展向前躍進。我們亦提供全面增值服務,以滿足創新人員所需,長遠而言,香港在經濟、科技、人才上需要更多和內地接軌,科研產業才可以推進發展。」

協助籌集資金支持科創項目

香港科技創業環境近年逐漸蓬勃,愈來愈多青年勇於創業,實踐理想。但畢竟創業從來非易事,尤其是對於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楊德斌認為,對於一眾創業的年輕人,創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商業模式欠缺可持續發展,而前人的經驗分享與指導則可助跨越困難,更能助創業者裝備演說技巧、市場推廣培訓。

「我們成立了『香港天使投資脈絡』,旨在促進科技商業化,協助聯繫新成立的科技公司、企業家與投資者,協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支持科研發展項目。」楊德斌介紹指,為了讓新成立企業在集資時有機會接觸「天使投資者」、創業基金或企業投資者,香港科技園為科學園內公司提供免費的投資支援服務,成功令他們順利獲得資金,同時,天使投資者和創業基金投資者更不時會被邀請參加投資配對活動,讓創業家向潛在的投資者介紹他們的商業投資計劃。「我們一直協助培育公司及夥伴公司增值,在他們不同的發展階段提供適切的支持服務,包括透過香港科技園與業界及學術界建立了強大而廣泛的策略性網絡,協助培育產品意念推出市場;我們亦為伙伴公司提供多個顧問及大學研究合作項目,當中不乏跨國公司及新成立的公司。」楊德斌認為,這些配對式的研究計劃覆蓋極廣,包括商務諮詢、產品發展及提升,以至市場研究及分析等,有助提升傳統工業的效率及生產力外,亦帶動整個產業鏈、締造多元經濟。

目前,香港科技園積極推動區內的科研發展,提供尖端科技實驗室及生產配套,為科技研究人員及企業家節省開發成本。楊德斌又指:「為吸引合適人才加入創新科技行業,包括促進知識分享的翹楚、進行基礎研究的學者、應用創新科技的行業先驅,以及社會各界,了解及認同這個生態圈所創建的價值,從而改變我們的經濟結構,我們舉辦了逾百個研討會及培訓計劃,涉及多方面的科技領域之餘,亦為培育公司提供市場推廣及發展支持服務。」

香港科技園的培育計劃,為新成立的科技公司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援服務。計劃包括為期18個月、專為支援流動及網頁數碼應用程式開發專才的「網動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為期3年、支援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以及為期4年,支援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生物科技創業培育計劃」。截至去年12月,成功畢業的科技培育公司共342家,而現正接受培育的公司共171家;計劃已為培育公司籌得約9.35億港元天使/風險基金;計劃內的培育公司已取得共772個知識產權專利及291個獎項。

楊德斌認為:「人才、創業文化、資金等是構建科技創業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系統,對推動科技產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為更多有潛力的公司提供多元化及深入的專業支援服務,香港科技園先後推出「飛躍企業促進計劃」(LEAP)及「科技企業家夥伴合作計劃」(TPP)。前者協助他們籌集資金、管理企業,進一步拓展業務、進軍國際;後者連繫13間初創企業社群如CoCoon、Paperclip、Nest等,以及6所本地大學,致力為整個創業圈提供全面支援。

CDE創納米止癢貼改善燒傷患者生活

創立於沙田科學園的生物科技創業培育計劃、專門研發先進藥物及醫療器械的全球藥物科技有限公司(「CDE」),早前成功研製和註冊全球首創高性能納米止癢貼「MJ水凝膠止癢敷料」,產品由多年臨床經驗和藥物開發的第三軍醫大學燒傷研究所所長吳軍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健康學院院長霍文遜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學劉耀南醫生教授帶領負責項目定位、概念開發和臨床設計。研發團隊以納米技術將高分子凝膠及有效止癢成份乳化以製成止癢貼,具有良好的皮膚相容性及透氣度;更因應用了水凝膠特點及物理原理,止癢貼能通過水分蒸發將皮膚熱量帶走從而達到冷敷作用。CDE總裁李德晃博士表示,在沙田科學園設立科研基地,並在園內進行研究工作,獲得香港科技園的支援服務進行研發,更獲得重慶市的支持把創新意念轉化為商品,打進內地。

領導電動能源充電市場綠色環保先驅

香港電動能源有限公司(EV Power)是本港唯一提供全面電動充電服務的公司,現時香港共有150個由EV Power開設的電動車充電站供市民使用。去年更將這一套成功開發的電動車充電自動軟件服務帶入中國市場,預計在兩年內於中國內地18個城市開設5,000個電動車充電站。香港電動能源有限公司(EV Power)執行董事/聯合創辦人陳振雄表示,電動車十分適合香港使用,他分析指香港有很大空間發展電動車市場;加上現時汽油成本高,屬同級的電動車只需約十分一的運行成本。陳振雄總結了香港科技園對進駐發展的公司提供幫助,指科培計劃的辦公室租金優惠和工資資助計劃,紓緩於成長階段的經濟壓力,亦建立高端科研公司的形象,而且提供平台讓園區內的公司互相交流及學習。

推動香港發展再工業化

沙田科學園第三期的首三座大樓已經在2014年如期落成,現時已經有超過70家科技公司進駐,餘下兩座大樓亦將在2016年完工。據悉,政府茪漼謆q新工業h政策,聯同香港科技園完成檢討科學園的使用情況及長遠發展方向,包括加強科學園在建設創新及科技生態環境的角色、適度提高科學園的發展密度,善用園內新的研發設施,強化創新及科技行業在香港的產業鏈,及進一步活化工業h,協助香港發展多元化經濟。

近年,高增值新興工業的研發及生產工序牽涉龐大的硬件投資,本港工商業界倡議香港有必要發展適合自己特有情況和比較優勢的本土工業。楊德斌強調,香港科技園的使命是要連繫各持份者、帶動知識轉移及培育人才,促進科研創新以推動再工業化,例如發展能提高社會價值的先進製造業,未來發展連繫茖C個經濟體系,並需具備基礎穩健且發展均衡的行業組合,方能達致持續增長及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楊德斌建議,本港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引進科技板塊為發展的重點,在保護地球環境、節約能源等方面香港可以作示範,其中科學園第三期是綠色建築小區的示範,可以推廣至整個香港。

相關新聞
香港科技園 三料國家產業(夥伴)基地 研再工業化助內地發展實力 (2015-03-03) (圖)
吳家榮:望內地政府給予本港中小企更大支持 (2015-03-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2013兩會專輯 新開局 新起航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