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記者沿途看到最多的是「輓聯」,村內老人逐漸離世。
幾乎每個村都有「輓聯」,看到最多的不是留守老人,而是老人在消失。亞尼河旁邊有棵枇杷樹,就叫火枇杷村;梅子村祖宗是個東巴大祭司;余樂村來自農牧世家;打漁村傳說是民歌世家。傳統村落,由同個家族遷移,同個祖宗子孫後代連續生活,受地理條件,生活習俗影響自然聚集自發而成,全村一個姓,有家譜家訓家規,自己堅守的信仰。
我的外婆生於1925年,和外公結婚後,住在祖上留下的清代老宅。宅子兩耳三房,有口老井,村裡人會到這裡打水。我生在城市,對宅子的記憶都在假期,樓門板窗散發出朽木味,簷頭的蛛網、蠟紙木窗,夜晚幽靜,唯有燭光。外婆燒火,外公聽廣播,我與表妹追耍,那口井依舊每日有人打水。日復一日,外婆80歲還住裡面,不時給我一些東西,老式皮箱,毛主席徽章......直到那年要城市改造,離開宅子,她把我叫進屋,給了我最後一件東西,保存完好的她與外公民國三十二年的結婚證書......老宅,終在一場暴雨中被沖垮。
從今年至2016年,凡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國務院將給每村300萬元補助。我想,傳統村落保護,挽救的不是村落存在的軀殼,是村落人心回歸的內在靈魂。希望你,不是下一個外婆的老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