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30年前的 5月19日,香港足球隊在北京爆冷擊敗國家隊,在當屆的世界盃外圍小組賽中取得第一名出線;30年後,當年領隊之一的余錦基除了邀請了當年的港隊成員,包括教練郭家明,隊員張志德、顧錦輝等敘舊外,還邀請了一班曾為香港足球作出過不同貢獻的班主、領隊、教練和球員出席,目的是藉「5.19之約」敘舊,當晚足球人濟濟一堂,大家並沒有陶醉於「想當年」的威水回憶中,在看了當年比賽的入球片段後,大家談得更多的是香港足球的現況和前景。聚會結束後,一班當年在足壇挑起大樑的中堅分子如余錦基、梁子明、郭家明、孫敬安、伍忠等仍圍坐起來談「鳳凰計劃」、港超聯、現今的球星選舉制度等等,可見他們對香港足球之心仍未冷。
回說「5.19 」之役,有內地媒體或人士的言論認為,這是中國足球發展史上的一道傷痕。筆者並不同意,他們目光短淺,只看到勝負,其背後的意義是中國隊此役意外落敗,讓中國足球迎來了一次正面的衝擊,對未來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讓內地足壇,特別是領導層對中國足球制度的結構、青訓計劃、國家隊的組建、聘請外籍教練、外援球員、資源分配等等大問題進行了反思和推敲,並讓中國足球的發展跟國際接軌。
雖然中國足球現今的發展仍不算很好,但較以前已有極大的改進和提升,例如要求大企業支持足球而不是以前動用「阿公」的錢來搞波,這已是從足球制度結構上的改變了。「5.19」之役擴闊了內地足球人的國際視野,香港足球在艱苦中經營,但足壇人士擁有的國際視野正好彌補了內地同行的不足,郭家明教練近年更受聘於中國足協擔任技術主任,進入了發展中國足球的領導層。
這讓我們想起我們的「國球」乒乓球的發展,也是由香港開始的;現在內地對香港乒乓球運動的支持和影響有目共睹,在香港的球隊內,不是有不少內援在馳騁嗎?要說的是,香港與內地的體育交流關係密切、互利互惠、互相促進,這是不容抹煞和破壞的。 ■資深體育記者 朱凱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