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劉家強表示,署方評估人工島現在安全。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路政署日前證實,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興建中的人工島出現移動情況,其中兩個直徑達30米用於填土的鋼筒移位六七米。路政署署長劉家強昨日表示,承建商於施工時沒有完全跟足合約工序,令填土工序施加的壓力不平均,故要求承建商自行支付加固工程費用,而有關修正工程已完工。劉家強強調,是次移位並無影響西面的旅境大樓,以及整個人工島安全的設計,但不能保證將來是否安全。被問及會否影響完工進度,路政署則指尚與承建商商討及監察中,暫未有完工時間表。
早前有報道指,香港口岸人工島出現移位,完工無期。路政署昨日終舉行記者會,向公眾交代事件。劉家強指出,是次出現移位的是兩個位於東部的鋼筒,但該鋼筒只有頂部移動,底部則沒有移位,對結構並無影響。
他續說,人工島是香港首次使用新穎不浚挖式方法來建造的人工島,該方法屬柔式設計,即設計前也預期會有可能會移動,但不影響安全的設計,「在採用不浚挖式的大型主填海區中,類似的填海地移動是普遍,香港口岸亦不例外。」
填土不均加固 費用不涉公帑
人工島工程因上蓋工程標價高於預期,年初已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被問到移位會否令超資加劇,劉家強表示,承建商已同意支付修正費用,不涉及公帑,因合約訂明填土要平均,但承建商沒有完全跟足合約,「承建商施工時要平均地去填土,施加的壓力才平均,否則出來與原本的設計不同,承建商要為今次的修正工程『埋單』。」
他指出,橫移會發生,但仍要承建商加固,是因為要確保後續的工程,「工程會繼續進行,若不採取加固措施並繼續填土,移位可能會增加。」
移位屬綠化帶 大樓樁柱完工
對於安全的移動範圍及標準,劉家強稱「要視乎土質、水深及填土的時間,不能一概而論」,但覺得有關移動的幅度屬安全。被問到以涉事兩個移位鋼筒的土質為例,移動多少米才屬安全,劉家強指當局未有做相關土質的評估,亦未有承諾未來不再移位,「我們覺得它現在安全」及「評估現在安全,但沒有評估它將來會如何」。
路政署補充,涉事的鋼筒位於人工島的東面並作綠化帶之用,不影響西面的旅境大樓,並指旅境大樓的樁柱工程已完成。
不浚挖式方法是將多個大直徑的鋼製圓筒插入海床,穿越淤泥層直到較堅固的沖積層,再以建築廢料及砂料回填鋼筒內構成海堤。路政署多次提及新方法較環保,因完全不涉及浚挖海床及淤泥傾倒,可避免浚挖及傾倒約2,200萬立方米的海底淤泥,回填物料用量亦可減少一半。
不過,路政署形容使用該方法填海地移動情況普遍,因該方法並無挖走淤泥層,淤泥層於不同位置約有10米至30米不等的厚度,以致淤泥在不同時間被壓縮或固結,因此出現移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