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4道拐」由「公路鉅子」鄒岳生(左圖)設計。網上圖片
貴州省晴隆縣的「24道拐」公路設計者鄒岳生在辭世近50年後,被「破格」追授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勳章。該枚由中共中央統戰部批准、民革中央授權頒發的勳章,日前終於到了鄒岳生的後人鄒人倜手中。
「按規定,有三類人可獲抗戰紀念勳章。」鄒人倜說,大伯鄒岳生並不符合這些條件,卻獲得了抗戰勳章,與「24道拐」的特殊意義有關。
修固抗戰運輸生命線
「24道拐」全長約4公里。抗日戰爭期間,這條在傾角約60度的山坡上以S型蜿蜒的公路,成為國際援華物資輸送前方的咽喉要道。1942年,「24道拐」在援華美軍和當地民眾的配合下搶修加固,逐漸成為「史迪威公路」最重要的形象標識。
「那時修路遠比現在艱難,需要設計者親自到沿線走一遭,而西南地區山高林密,瘴癘瀰漫,瘧疾橫行。」時至今日,鄒人倜還記得鄒岳生在崇山峻嶺中工作時的「行頭」:一頂形狀有點像鋼盔的帽子,一件擋雨的風衣,一個須臾不離身的羅盤,一根下山用的枴杖。「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伯父硬是用雙腳踏遍了沿線的高山深澗。」
除了勘察設計,施工也同樣艱難。「24道拐」研究專家陳亞林曾說,為支援抗戰,修築這條公路時,晴隆縣城所有的勞動力幾乎全部出動,自帶乾糧和簡陋的帳篷,能拉能馱的牲口也全部上陣。
鄒岳生的心血沒有白費。這條歷經10個月修好的公路,在日軍切斷海上航線後成為東南亞重要的國際大通道,被譽為「抗戰運輸生命線」。
因為這些重大貢獻,這位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便享有「公路鉅子」美譽的人,才能被破格授予抗戰紀念勳章。 ■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