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2016年立法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建制派陣營在逆境中創下佳績,在地區直選、超區和傳統功能界別共取得41席,傳統反對派和激進本土勢力則取得29席,建制派佔議席比例近59%,保持立法會中關鍵多數優勢。這個結果,在創下新高的58%投票率下取得,再次打破高投票率有利反對派的所謂「定律」。在地區直選,建制派在多區以劣勢的得票總數取得多數議席,盡顯頑強拚搏和團結合作精神。
政界中人認為,建制派多年的地區耕耘、務實論政的作風,獲得選民認同固然是原因之一,反對派內訌分裂日趨白熱化令市民生厭,相信也是影響戰局的因素。而隨着激進本土勢力有6人進入立法會,未來4年議會鬥爭會相當嚴峻,行政立法關係也會繼續備受挑戰。
再破高投票率利反對派「定律」
今年立法會選舉投票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217萬,較上屆立法會選舉多出34萬,投票率更高達58%,較上屆選舉增加5個百分點。傳統政治「定律」指稱,高投票率往往有利反對派選情,但今年選舉結果揭盅,這個「定律」一如去年區議會選舉結果般,再被打破:相比建制派和反對派的得票,建制派今屆有效得票較2012年多了14萬,全港約92萬張有效票;反對派得到約125萬票,較上屆的103萬票多了約22萬票,反對派得票增幅比建制派大。
倘以「超級區議會」中兩派的得票比例來看,反對派得票110餘萬票,佔得票總數的58%;建制派就取得80餘萬票,佔42%,但建制派仍可保持兩席「超級區議會」,可見反對派在「超級區議會」並未有絕對優勢。
縱使反對派得票增幅較建制派多,但建制派在地區直選中仍取得不俗成績,共取得16席。難能可貴的是,在香港島、九龍東及新界西,在反對派總票數遠遠超過自己的情況下,繼續成功「以少搏多」,分別取得3:3席、3:2席及5:4席的半數甚至過半數議席,聯同「超級區議會」及傳統功能界別議席共取得41席。反對派在地區直選取得19席,聯同「超級議席」及傳統功能界別則共取得29席。反對派雖保住「關鍵少數」,但在地區直選的固有優勢則無從體現。
反對派趨碎片化甚至被「滅黨」
選舉過後,各股政治力量重新洗牌。建制派陣營繼續穩固,民建聯以12個議席,繼續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經民聯取得7個議席,工聯會取得5席,自由黨也有4席,新民黨則略有進賬,坐擁3席。反對派政治版圖的變化相當大,民主黨重返7席,公民黨則以6席「力保不失」;但細黨碎片化嚴重,工黨、「人民力量」、街工、社民連、「熱普城」、「香港眾志」成為「一人政黨」,民協及「新民主同盟」更在議會內慘被「滅黨」。
激進「本土派」入議會挑戰嚴峻
有學者指,建制派雖在複雜的政治氣氛下取得佳績,繼續成為穩定香港的基本力量。但預期反對派仍會在新一屆議會激烈鬥爭,行政立法關係依然嚴峻:「反對派仍保持着三分之一的否決權,相信議事規則也不容易修改,拉布流會等現象可能仍會發生。同時,有打着『自決』旗號的『本土派』成功進入議會,也令新一屆議會的前景蒙上陰影,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