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廿四味:反對派「全面開戰」圖癱瘓管治

2016-10-18

徐 庶

建制派與反對派議員早前就立法會各委員會正副主席爭位談判破裂,反對派表明會「全面開戰」。上屆立法會長期尖銳對抗,反對派不斷拉布,令到許多基建項目和民生議案不能得到討論和通過,浪費數以十億計的公帑。今屆立法會新任議員較多,建制派希望兩個陣營能夠有商有量,為市民提供有成效的服務。建制派主動上門,找反對派就18個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的分配進行商量。在18個常設事務委員會中,建制派一讓再讓,按民主派的計算比例,雙方的立法會席位為建制派佔57%、民主派43%。建制派提出7個委員會主席由反對派擔任或由兩營輪任,並由反對派出任10個委員會的副主席,數量與反對派最初要求的差距不遠。

豈料反對派中的激進派推翻這個方案,認為以18個委員會來分配是不公道的,應該連立法會主席、內務委員會主席、財務委員會主席也計算在內,共達21個委員會才對,再按比例分配,反對派應該取得9個委員會的主席職位,而不是7個。

反對派中資格最老的涂謹申亦突然翻臉,指建制派「欺人太甚」,所給予的席位好像「施捨一樣」,反對派決定派出27人悉數加入各個委員會,實行「鬥人多」,「全面開戰」。 

反對派的盤算是,即使在立法會議席佔不了多數,也可大肆拉布,以少數綁架多數,實現他們搞亂香港的所謂「公義」。少數凌駕多數,這種強盜邏輯,實際上是「輸打贏要」,完全不把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放在眼內。反對派認為,「民主」任由他們解釋,拋棄少數服從多數,可以說成是「公民抗命」。關係700多萬港人利益的公共工程建設,可以拖延兩三年,浪費數以億元計的公帑,許多福利措施無法落實,弱勢社群受苦,反對派居然可以說成是「增加建制派的管治成本」。癱瘓議會、狙擊施政,最後的結果是要港人住不上公屋,年輕人購不到樓,民生經濟繼續惡化。反對派「全面開戰」,搶攻立法會各委員會要職,遺禍無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