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語譯:「君子不是一件器皿,只有某種功能。」
器,這個字在金文的寫法是「一犬守四口」,意為:一隻犬看守着四個容皿;這個字在《論語》中出現過6次,均作有用器具或其引申義解,為褒義詞。如:子貢問曰:「賜(子貢名)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古代宗廟盛放黍稷的祭器,比喻治國才能)」
語譯:子貢問:「老師,你對我的評價又如何呢?」孔子說:「你啊!是器皿。」問:「是什麽器皿?」答:「是璉瑚,一件貴重的器皿。」
多門技能作通才
然而,孔子對於理想的人格要求很高,他提出了「君子不器」的理念,認為「君子不應只是專才,而是通才;不應只懂一門專業,而要懂多門知識與技能。」不過,這句話的重點不在鼓勵人多學幾項專業,而在勸勉人在從事專業時,除了關注所屬的專業範疇外,也要關注其他範疇,切勿「一器限於一用」。多學幾項專業,仍不脫離器的本質,仍器而已!惟有改變心態,多關注別人的多方面需要,而施予適時幫助,方能脫離器的本質,發揮仁的功能成為君子。
宋.邢昺的註釋也含此義:「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鮃H濟川,車輿以行陸,反之則不能。君子之德,則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見幾(機)而作,無所不施也。」
語譯:「器物製成之後,就盡其特定的功用;好像舟船用於渡河,車輿用於行陸,兩者互換功能是不可行的。但是,君子的德行功能,卻不像器物,只局限於某種功用;這是說君子會按不同的情況而有的考慮,這方能做好所有事情。」邢昺強調的,不是君子要擁有多少技能,而是在「見機而作」,即在「心」上;有了「君子不器」的心態,方能「遇事而事治」。
儒醫知不足而進修
最近有位醫生校友請筆者吃飯敘舊,這位校友很通才,品學兼優、才藝出眾,會考六優二良、風紀總隊長、自小習琴、乒乓球、參加田徑校隊。閒談聊起往事,多年前她面試醫學院時問我「面試秘訣」,我告之以「君子不器」,謂一般人均說自己對醫學有興趣、香港又缺乏醫生云云;這說法只把醫生看為「器」,不足以言仁醫。我以為,仁醫不單治人以病,更會「全人醫治」。病人來診,大多憂心忡忡,徬徨無助,倘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般醫生也會;但仁醫除了治病之外,也會關懷病人多方需要。
在中國文化中這叫「儒醫」,儒醫會自知不足而進修,於是會懂多項專業,如輔導。這類醫生叫「君子不器」,是獨特的,別的替代不來。
筆者也曾在中學擔任籃球教練,追求的是兩項專業,一為籃球專業、另一為教育專業。在進行籃球訓練時,筆者不單在訓練籃球技術,也同時進行德、智、體、群兼備的訓練。我要他們懂說話、懂表達自己、懂與人相處、懂知其所以然等等。這些嚮往使敝隊不單在校際比賽中取得不少獎項,也令球員全人成長。畢業多年,他們仍懷念往日艱辛快樂的歲月。
這叫「君子不器」,心雖不能至,然嚮往之。■松睿(退休教師,閒時不休,讀書、代課、練口語,期望自己仍有餘力幫助學生進入大學。)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