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原油2.6億噸,獲得權益油1.2億噸,這是中國石油扎根蘇丹21年交出的成績單。在這些靚麗數據的背後是無數海外石油人的付出。他們本可以在和平的環境過著舒服安逸的生活,但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選擇了奔赴萬里之遙的撒哈拉沙漠,讓本已沉睡的老油田再次復活。當遭遇南北蘇丹分立戰火時,他們不是想著如何撤退,而是把保全油田設備放在首位。從蘇丹起步,如今中國石油的海外項目已遍佈35個國家,5.6萬海外石油人撐起了每年1.35億噸的原油產量。■文:羅洪嘯
位於撒哈拉沙漠東端的蘇丹被視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儘管這裡環境惡劣,疫病流行、物資匱乏,但是因為有石油,蘇丹成為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現代石油工業體系建立後令蘇丹的面貌日新月異,但同時也埋下了戰爭的種子。2011年7月,南北蘇丹分立。2012年1月22日,南蘇丹政府強令兩大千萬噸級油田48小時內全面停產,並派軍隊武裝督押、強制實行。
戰爭打響 堅決不棄井撤退
不瞭解油田生產的,以為采油像抽取地下水一樣,電源一關,就可以停產。事實上,關井是專業性極強的系統作業。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傑是眾多海外石油人的一員,參與了蘇丹1/2/4區、蘇丹6區、南蘇丹3/7區三個主力項目的開發建設。曾身為西南石油學院油建系副教授又在蘇丹扎根18年的他,太瞭解蘇丹每一口油井的特性。此次要關閉的蘇丹3/7區油田原油具有高粘、高凝油等特點,貿然關井將造成輸油管線全部凝管,這意味著千萬噸級大油田可能報廢,中國石油企業將失去在南蘇丹開展合作的物質基礎。
2012年2月份,南蘇丹政府決定把油田關掉。作為當時蘇丹3/7區油的負責人,王傑在接到政府關停油田的通知後,馬不停蹄地把設備和管道內所有原油替換成清水。這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需要很多泵力車和水罐車。「我反覆給政府代表解釋,但是政府代表對油品的性質並不瞭解。」王傑苦口婆心給政府代表解釋,但是政府代表對關停進度不滿意。
撤退前妥善安置設備
第一天晚上王傑還在和南蘇丹政府代表開會,第二天早晨7點一個南蘇丹政府國安局的負責人和兩名士兵到王傑辦公室。「政府叫你馬上離開油田」。這是南蘇丹政府向王傑發出的驅逐命令。王傑回憶當時場景時說:「我準備給大家打電話部署一下工作,他們不許我打電話,不許我動辦公室任何東西,讓我馬上走。我當時把我電腦一關,兩個士兵就跟著我,還不是說叫你走,就是跟著我從辦公室到宿舍裡,我把東西收拾一下,然後兩個士兵陪著我到機場,還不能和任何人接觸,飛機到了直接送我上飛機。」
雖然王傑被迫回國,但是中國石油在蘇丹的其他工作人員依然堅守設備和管線中的石油替換掉,避免了整個裝置的報廢,也為後面的復產奠定了基礎。「如果當時原油都凝在管線裡了,要清除原油的成本相當於再建一個管線的成本。」王傑說。
油田復產一波三折
歷經15個月油田的關閉,南蘇丹經濟也處於崩潰的邊緣,為了重振經濟,南蘇丹政府又提出重啟油田。油田重啟並非易事,第一缺人,第二油田設施遭到破壞,當地人甚至偷走了變壓器裡的變壓油去烙餅。1,500萬噸大油田復產要克服很多困難,因為這裡的原油凝點在38攝氏度,復產前所有的管道和設備都需要加熱到40度。中國石油的員工們準備了180萬桶熱水來替代250公里管線的冷水和設備中的冷水。
「當時復產難度非常大,我們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像這種油田如果投產後原油凝結了,設備全部報廢。每天睡覺前我反覆思考明天的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經常是睡著睡著覺想起什麼事。」王傑說。復產成功只是第一步,南蘇丹的油要想運出去,必須經過北蘇丹的管線。可是,投產後北蘇丹又要停管線,中國石油只好又把油田關掉。關掉以後,北蘇丹又同意再開管線,來來回回折騰了三次才算穩定下來,在這過程中中國石油的海外鐵人們一點怨言都沒有。
力保能源安全獲讚許
18年來,王傑和同事們在蘇丹經歷的部落衝突、武裝盜搶、破壞油田、綁架勒索、甚至戰爭和殺害人質等事件難以計數,還有43名中國石油員工永遠留在了蘇丹。王傑坦言:「雖然我的學者夢徹底化作了泡影,但作為一名石油人,親歷海外2個千萬噸級大油田的建設和運營,我是何等幸運又是何其幸福。」
在王傑及其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蘇丹項目自1995年啟動以來,累計生產原油2.6億多噸,獲得權益油1.2億多噸,向祖國運回原油1億多噸,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中國石油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黨和國家領導人譽為「中蘇合作的典範」。中國非洲事務特使鍾建華評價到:「在關鍵時刻,是你們的堅守讓蘇丹人民感動,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中國企業是有責任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