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昨日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專家表示,衛星升空並穩定在軌運行後,將初步形成針對全球、中國及其他重點地區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同時還將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此外,碳衛星發射任務,還搭載發射了1顆高分微納衛星和2顆光譜微納衛星。
打破美日壟斷
發射碳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飛行約13分鐘後,火箭搭載的多顆衛星依次進行星箭分離,相繼進入預定軌道。碳衛星隨後建立正常工作狀態,預計經過半年的在軌測試後,正式投入運行。
中國首顆碳衛星是繼日本GOSAT(呼吸號)衛星和美國OCO2衛星後的第三顆全球「嗅碳」衛星。衛星重約620公斤,由模塊化衛星平台、高光譜與高空間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測儀、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三部分組成。
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表示,中國碳衛星的整體水平高於日本呼吸號衛星。碳衛星探測精度達到1ppm至4ppm,這一精度達到高光譜大氣痕量氣體探測方面的國際先進水平。衛星升空後,能夠對中國各個省份和城市的碳排放情況進行詳細的監測和分析,進而清楚掌握重點省份和區域碳排放量。衛星每隔16天可完成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測繪,能分辨地面2平方公里的二氧化碳濃度,給出全球碳分佈數據。
助研霧霾成因
值得關注的是,碳衛星的升空還將助力對霧霾成因研究。衛星搭載的多譜段雲與氣溶膠探測儀負責測量雲、大氣顆粒物等輔助信息,能監測大氣中的顆粒物,將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碳衛星的升空除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外,還將提高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話語權。此外,碳衛星獲得的數據還將適時與國內外機構共享,中國科學家希望能與歐美等碳衛星形成聯合觀測,合作開展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