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山東好漢蔣邦海 請纓扶貧十年整 欣見萬戶奔小康

2017-01-16

扶貧故事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位於沂蒙山區西南麓,87%的村莊背靠大山,百姓世代依山而居,是山東省重點扶貧區。2007年,時任棗莊市山亭區政府調研室主任的蔣邦海,主動提出到乏人問津的區政府扶貧辦工作,令人大跌眼鏡。彼時,扶貧辦是被撤併的單位,個人發展空間不大,很多人對他的選擇並不理解。蔣邦海卻一幹就是十年。

十年間,蔣邦海幾乎走遍了山亭的200多個大小村莊、5,000多座高低山頭,不經意間兩鬢已斑白;十年間,山亭區的許多山坡種上了果樹,從荒山變成綠林;十年間,在蔣邦海的帶領下,2.5萬戶農村貧苦戶4.73萬貧困人口脫貧,從窮苦邁向小康。而在蔣邦海看來,十年扶貧,只求心中坦然。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通訊員 韓順立 山東報道

今年52歲的蔣邦海是地道的棗莊市本地人,他個子不高,身材偏瘦,因長期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面色有些蒼白,染過的頭髮難掩歲月的痕跡。或許是長期和百姓打交道,他聲音不高卻很有力。

農村長大知貧窮滋味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曾切身感受到貧困家庭的無力和艱難。當時只有個樸素的想法,扶貧工作是積德行善的事。」 談及去扶貧辦的原因,他坦率地說。

三山前村曾經是山亭區最窮的幾個村莊之一,因村後有三座大山而得名,不僅交通不便,一度連吃水都很困難,大部分村民以種地為生,只能靠天吃飯。村裡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對象,不得不通過姊妹去「換親」。

今年66歲的村民牛士林告訴記者,蔣邦海到村裡走訪後獲悉這一情況,前後協調了40多萬元互助資金,為貧困戶提供低息貸款。同時,扶貧辦先後為村民提供了10萬棵核桃樹苗。現在,三山前村通上了柏油路,有的村民蓋上了二層小樓,生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那時候蔣主任每周都要來一次,他經常不和村委會打招呼,自己到戶去訪問,對誰都沒有官架子。」

村民:想給他磕個頭

十年扶貧,蔣邦海幾乎走遍了山亭區的所有貧困村莊。經過考察,他認為開發荒山荒坡種植果樹比較適合山亭的實際。每到一個村莊,他都力勸當地百姓拓荒種樹,發展林果業,有些村莊還提供了果樹苗木。

據馮卯鎮張山空村黨支部書記王科東介紹,在蔣邦海的幫助下,該村新開發了900多畝荒山種核桃和蜜桃,還通過低水高調建了3個蓄水池。而剛剛建成的電子商務平台,幫助75戶貧困戶網上銷售小米40.3噸,每戶增收2,000餘元,還解決了20多戶貧困家庭的就業問題。張山空村百姓的生活水平從此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原來全鎮的倒數發展到前5名,老百姓的熱情亦大幅高漲,只要村集體有活,村民都願意積極主動地出工出力。王科東告訴記者:「我五十多歲了,不說假話,想給他磕個頭的心都有......」

倡建長效機制助發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的山亭,每到春暖花開,都會吸引許多遊客。粉紅的桃花,白色的梨花,淺色的山楂花,爭鮮鬥艷,漫山遍野。每次看到這些景色,蔣邦海都會有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其實這些年沒做多少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我覺得很有意義。」他說,和以前在機關裡的感覺不同,扶貧工作每天要面對弱勢群體和貧困家庭,會看淡很多事情,變得很知足。

十年扶貧路,蔣邦海深感需要建立一種長效的機制持續發展,而不是「一扶就好一放就倒」。他帶領山亭區扶貧辦,全力推進以光伏、旅遊、電商為主的新型扶貧方式,並積極配合推動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三年投資5.4億元,新建改造學校36所、建設標準化學校89所;發放貧困大學生助學貸款1,110萬元,受益學生1,538名。在他看來,在物質扶貧的同時,文化扶貧也應是未來的工作重點,不僅能提升貧困家庭的內生動力和主動性,亦能重尋上世紀70年代那種淳樸的鄰里關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