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星光透視 > 正文

《十個拆彈的少年》丹麥導演自揭黑暗史實為戒

2017-01-20
■丹麥導演馬田贊夫列對國家抱有使命感。■丹麥導演馬田贊夫列對國家抱有使命感。

提到二戰,大家想到的是納粹德軍的殘酷,可是在這部入圍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之一的丹麥片《十個拆彈的少年》(Land Of Mine)中,丹麥導演馬田贊夫列(Martin Zandvliet)卻把一班德國少年戰俘被迫拆地雷的史實搬上大銀幕,賺人熱淚之餘,也盼大眾不要逃避史實,反而藉史實更了解現況,引以為戒,並裝備自己迎接未來。■文:陳敏娜

電影改編自真實歷史,講述二次大戰結束後,丹麥向德國報復,逼令一班受訓不足的德國少年戰俘拆除丹麥境內由德軍埋下的地雷後才能返回家鄉。馬田形容「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講仇恨、報復、原諒及和解」。他直言:「丹麥人對德國充滿憤怒與仇恨,原意借德國戰俘幫忙重建家園來報復,卻在相處過後發現對方與自己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從而內心產生矛盾,究竟是要恨,還是要原諒對方?」

不是要指責誰

身為丹麥人,馬田不但不去讚頌丹麥,反而選擇揭開一段有損丹麥形象的歷史。他表示:「每個國家都有其歷史神話,希望讓大家看見她的英雄形象,所以傾向避免談論會影響國家形象而又不為人知的事件,逼令德國戰俘拆地雷正是一段代表丹麥在某程度上是犯了戰爭罪行的歷史。」

除了希望藉《十》片讓大家引以為戒外,因這是一段不完整的歷史,當中有不少值得猜疑的地方,也是吸引馬田拍攝這電影的主因。「起初做資料搜集時,我以為地雷都是由丹麥的囚犯負責處理,後來才發現是德國戰俘負責。」他說。他強調把這段歷史慘劇搬上大銀幕,呈現人性的愛恨、報復和寬恕,並不是要指責任何人,「我想通過歷史能更加了解現在,而且還可幫助預備未來,我相信這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錯不在下一代

馬田透露其父親曾為丹麥出戰二戰,自己也有2名德國籍繼弟妹,但沒有影響他開拍此片的決定。「一開始我很震驚德國人至今仍然因為他們上一代的一個錯誤而被責怪,我反覆思考已經是二戰後的第三代人,為什麼他們仍要背上這個歷史的包袱?所以我故意用一些年輕演員,呈現出一種錯不在他們的信息。其實我們都知道,二戰是他們父母的戰爭,而不是他們的戰爭。 」

《十》片內容沉重,馬田也承認要處理當下的情緒並不容易,「所以每拍完一場,我都會和大家喝咖啡,開下玩笑,將沉重的心情放下。這始終只是工作的一部分,盡量都想把這些留在片場裡。」

地雷區實地取景

戲中講述少年戰俘們要清除埋在海邊旁的地雷,馬田特意選擇在丹麥西部真實的地雷區取景,「我認為有此必要性,該地雷區只有野生保育,居民也寥寥可數。那裡多是殘舊的房屋,有些甚至已經淹浸在水中,我們要自己搭景,挑戰很大。」問到有否發現地雷?他表示:「開拍第一日我們已經發現了一個不能運作的地雷,我相信其實有更多,即使它們不能運作,我們也不能大力撞擊它們。」

說起拆地雷,戲中不但有近鏡捕足拆地雷過程,也有嚇你一驚的爆炸場面。馬田表示:「開拍前已預先計劃好一切爆炸場面,整個團隊都清楚知道每一步,也有向軍方專家查詢爆炸品和地雷的專業知識,務求在安全的情況下,把爆炸場面真實地呈現。」

上映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