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廣東報道 > 正文

楊國強:廿載教育精準扶貧路 構建免費教育生態圈

2017-03-15

今年兩會,「教育扶貧」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指出:「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開發,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勞務輸出、教育和健康扶貧,實施貧困村整體提升工程,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四年磨一諫 推動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戰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教育扶貧被賦予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其實現路徑被描述為「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

此前的2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持召開學習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會議時強調,要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這表明教育扶貧工作將是未來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方面。

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兩會上再度遞交關於教育扶貧攻堅的提案。從2014年起,楊國強四年磨一「諫」,堅持為教育扶貧的正軌化、精準化、攻堅克呼籲。

深耕教育廿年 構建免費教育生態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出身貧寒,靠手藝白手起家的楊國強始終奉行的人生信條,正是由於他坎坷求學的人生經歷,楊國強篤定教育扶貧對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

國華紀念中學,是碧桂園楊國強深耕教育扶貧二十載的艱辛光榮之路的縮影--他辦學校,設立基金,總投入超過14億元(人民幣,下同),讓更多寒門學子有書讀,擁有一技之長,融入並回報社會,這是楊國強樸素美好的家國夢。

據國華紀念中學校長季德華介紹,早在2002年,楊國強就拿出2.6億元成立國華紀念中學,這筆資金當時超過他個人財富的一半。學校迄今共招收2,588名寒門學子,現有800多位本科畢業,400多位繼續攻讀研究生,400多位走上工作崗位。

2014年9月,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在廣東清遠市開學,不滿足免費基礎教育的楊國強,又出資4.5億元創辦了全國唯一全免費大專院校,目前已招收1,019名貧困學子。

持續的投入和運營,堅持多年為教育扶貧鼓與呼,楊國強已構建起具有個人風格的免費教育生態圈。

楊國強專注教育 源於同樣曲折求學路

2017年3月13日晚,中央電視台CCTV-2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聚焦廣東國華紀念中學學子奮鬥拚搏的動人故事,展現楊國強二十年深耕教育扶貧的情懷。節目《代表委員扶貧路:放牛娃的春天》中,對於能通過選拔來到廣東國華紀念中學讀書,19歲貴州少年王發銀這樣評價自己:「我感覺特別幸運,覺得自己運氣特別好。」但在此之前,他人生十分坎坷:七歲時父母雙亡成了孤兒,家境貧寒,輾轉親戚家寄宿,幾乎輟學。

和他經歷同樣曲折的河南籍學子秦黎明,回憶起殘疾的母親為了供他讀書含辛茹苦工作,幾度哽咽。同樣幸運的是,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國華中學獲得免費讀書的機會,受到了完整優質的教育。

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剛介紹了楊國強坎坷求學經歷,「他(楊國強)讀高中時候是輟學,他成績很好也很努力,學校找到他家裡說不能因為貧困而失學,免了他七塊錢的學費,給了他兩塊錢助學金,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九塊錢。」楊國強正是這九塊錢,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並最終一步步成為一家千億房企的掌舵人。

教育扶貧攻堅升級 廿載耕耘綻放收穫之花

楊國強的教育扶貧提案繼續深入攻堅,讓扶貧更深入全面精準;另一邊,他二十年的教育扶貧也綻放收穫之花。

三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工作安排妥當,國華首屆優秀畢業生林新運決定帶着妻兒回母校看看。從國華畢業後,他通過幾年打拚,現在已經是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總經理,建設電商管道,幫助更多大山裡的農民把生態綠色農產品送到城市,帶領村民致富。

他親切地稱楊國強為「楊爸爸」,對於自己畢業後的創業經歷,他感歎道:「當年與國華中學簽訂的道義契約是我出來創業的動力,雖然這一紙契約沒有任何法律效力,但卻時刻提醒着我要繼續努力拚搏,去回報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寒門學子。雖然我的事業沒有楊爸爸做的那麼大,但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定會盡力幫助。」 (特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