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春節期間,與幾位老友品茶聊天,當談到人生這個話題時,老王不無傷感地說:「時光最無情,人生最短暫!」老劉慢條斯理道:「人生如演戲,轉眼就謝幕囉!」老李則借曹操《短歌行》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來闡發一己之見......
的確,人的一輩子,較之自然界許多事物,實在很短很短。不要說與亘古不變的名山大川比較,就是與千歲蘭、萬年柏等花草樹木比較起來,也要短得多。1月20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攝影師Beth Moon,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拍攝了一系列年代久遠的參天大樹,其中一些古樹,已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在她看來,這些至今仍然聳立的古樹,不僅是美麗的地標,而且是一個人類與自然、人類和時間連接的方式。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新陳需代謝,有生必有死。即便是幾千歲的古樹,最終也都要枯死的,更何況是人。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七老八十也好,長命百歲也罷,生命之樹是不會「萬古長青」的。然而,只要我們換個思維方法,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人生,說短也短,說長也長。關鍵在於,怎樣認識它、如何把握它。
生命無法複製,人生不能重來。常言道,好死不如賴活。正因此,古往今來,誰人不希望自己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哪怕疾病纏身,也要頑強抗爭。尤其是皇帝老兒,巴不得時時刻刻有人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可是,這個「口號」,不知喊了多少年,不知叫過多少遍,有史以來哪一個皇帝活過一百歲?
有資料表明,中國正統王朝中,最長壽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萬歲」也不絕於耳。1954年2月10日,陳雲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說,「毛主席萬歲」這是一個政治口號,但是毛主席在生理上是不能萬歲的......說毛主席不能萬歲,這似乎不太好,但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毛主席是不能萬歲的。(《陳雲文稿選編(1949-1956)》,218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殊不知,毛澤東也曾坦坦蕩蕩地說過︰「人都是要死的,這是個概念。」2009年12月15日人民網《毛澤東沒有被「萬歲」陶醉笑談自己五種死法》:第一,有人開槍把我打死。第二,乘火車翻車、撞車難免。第三,我每年都游泳,可能會被水淹死。第四,就是讓小小的細菌把我鑽死,可不能輕視這些眼睛看不見的小東西。第五,飛機掉下來摔死。最終,毛澤東的人生,在83歲那年劃上句號。
觀察發現,隨着幸福指數的日漸提升,人們更加渴望延年益壽,恨不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於是,堅持體育鍛煉、講究強身健體者與日俱增;注重飲食結構、定期健康體檢者比率倍增......無疑,這些都是觀念更新、社會進步的表現。殊不知,人生自古誰無死。否則,《莊子·知北遊》中,怎麼會發出「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的感慨?大文豪蘇東坡又怎麼會在《赤壁賦》中哀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長歎呢?
生命有限。無論是官是民,不管是富是貧,正確的態度是,應當珍惜生命,懂得擁抱生命。既要細心培育,更要精心呵護,通過科學調節和合理保養,讓生命之樹,盡可能長得茂盛些、活得長久些。但以為,生命的長和短,好比物體的大與小、粗與細、高與矮、重與輕一樣,是相對而言的。舊時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如今,物質生活改善了,醫學水準提升了,醫療技術進步了,世界各國人均壽命都有所延長。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指出,從總體上看,全世界人口的壽命,都較以往有所增加。中國在此次報告中的人口平均壽命是:男性74歲,女性77歲。這與古人相比,不是長多了麼?
人的生命,所以有短有長,有的英年早逝、來去匆匆,有的老當益壯、益壽延年,除與遺傳基因、生存環境有一定關係外,還與生活習慣、生存環境、心情心態、保養保健等密切相關。但以為,壽命的長短,只是人活在世上時間總量的多少不同罷了。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認為,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在我看來,人生在世,還有一個超越壽命自身的「長短」。只不過,衡量這個「長短」的尺規,不是看他活着的時候享受了多少,而是看他死去後留下些什麼。
古今中外,有的人雖死猶生、萬古流芳,有的人雖生猶死、行屍走肉。其所以然,既是客觀條件的功過,更是主觀因素的作用。你看那天幕上的流星,雖然轉瞬即逝,但卻流光溢彩。它們短暫的燦爛,不取決於塊頭的大小,而取決於燃燒的過程。同樣道理,人生是否精彩,不在於他的身份地位,而在於他的奮鬥歷程。
一個人,不論財富多寡、地位高低,不管身體強弱、能力大小,只要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標,積極進取、不懈奮鬥,即便不能大功告成、光宗耀祖,也必定有所建樹、有所成就。即使不能活到天老地荒,也算是「瀟灑走一回」。
人生好比旅行。每個人選擇的目的地可能有近有遠,遊覽的景點可能有多有少,乘坐的交通工具可能有好有差,行進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但旅程最終都是要結束的。換句話說,倘若世界上人人都長命百歲,不要說糧食、肉類等供不應求,就連地球怕也不堪重負呢。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說過,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
古人云,人到無求品自高。我想說,人生有為便不短。須知,有為是相對而言、因人而異的。工人把活做好,造精品、出佳品,是有為;農民把地種好,多產糧、產好糧,是有為;軍人把武練好,能保家、會衛國,是有為;教師把書教好,出人才、育棟樑,同樣是有為......
人生之路不平坦,許願容易遂願難。生活中的你我他,因為種種原因,或許當不上仁人志士、成不了英雄豪傑,既不能一鳴驚人,更難以青史留名。但我們可以把握今天、駕馭明天,修正行進方向,調準人生坐標,勇往直前、執着追求。
成功了,不固步自封;失敗了,不灰心洩氣。堅持腳踏實地、孜孜以求,做到生命不息、進取不止。這樣,縱然不能長命百歲,哪怕不能出類拔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也可以在奮鬥中,得到拓展與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