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偉昉)雖然美國開始了加息周期,不過亞洲投資者對債券需求不跌反升。渣打公佈,今年首4個月大中華區發行的G3債(以美元計價為主的債券和優先股)為840億美元,為去年同期的1.55倍。該行大中華區債務資本市場部主管嚴守敬昨於記者會上表示,由於投資者的需求大,加上發債成本低,估計今年至6月尾的發債量可追近去年全年水平。
嚴守敬表示,去年首季市場淡靜,今年首季則較正常熱切。由去年第三季起,內地銀根開始抽緊,成本比年初提高,加上內地加強資本管制,內地企業的資金限制離境,需要為項目籌集資金時便在境外借債。此外,內地企業今年有不少境外債到期,需要發行新債償還舊債,直接發美元債較為方便。因此對於可在境內和境外發債的中資企業而言,會傾向選擇在境外直接以美元發債。
發債成本下降
大中華及北亞區資本市場部主管鄭俊峰亦表示,現時市場流動性強,發債成本有所下降。例如去年4月該行為華為發10年期債券,債息為美國10年期國債債息加230點子,今年2月再發債時只需加162.5點子,息差收窄反映投資者對中企信心上升。他又預期內地監管當局認為貨幣穩定依然最重要,暫時仍未希望太多人民幣流出。
雖然預期加息臨近,不過投資者對美元債券的反應熱切,嚴守敬表示對美元資產需求上升,反映了對貨幣的走勢判斷。「例如看到自己(的貨幣)會貶,會不會多放在美元資產?」他指出在債券投資者中,來自亞洲的佔90%至95%,大部分為內地投資者。另外,中資投資者在過去一兩年才開始將資產組合的10%至20%轉為美元資產,他們的基數較低,因此較多增持美元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