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特稿】三年準備 勇闖三大難關

2017-05-17
■浸大研究團隊高級研究助理王璐瑤。 姜嘉軒  攝■浸大研究團隊高級研究助理王璐瑤。 姜嘉軒 攝

將細胞帶上太空進行實驗,驟聽起來蠻容易,實際操作卻是困難重重。如何讓細胞承受升空帶來的衝擊與震盪,順利存活到達太空?如何確保細胞能在沒有二氧化碳的太空環境中生存下去?如何能在無人飛船上,持續供應細胞營養液使之繼續生長?為了解決各種問題,浸大研究團隊高級研究助理王璐瑤透露團隊早在2014年已開始作準備,看見一手一腳培養的細胞最終經歷重重困難順利升空,坦言感到十分興奮。

電腦代人手更換營養液

王璐瑤解釋,正常而言培養細胞需要人員每日為其替換營養液,然而「天舟一號」是艘無人飛船,無法進行人工控制,於是這部分需要交由電腦代勞,每日定量更換營養液,同時把用過的營養液排走。

培養適應太空環境細胞

另一方面,細胞培養不但需要依賴純氧氣,還需要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王璐瑤表示是次在太空實驗使用的細胞,需要提早數個月前使用特定的培養劑進行培養,使其適應無二氧化碳環境,確保在太空中其狀態與實驗結果也不會受影響。

進化超強細胞無懼震盪

至於要克服震盪問題,王璐瑤表示這只能透過反覆震盪試驗,篩選出活下來的細胞繼續培養,「尤其在太空環境既有失重,也有超重過程,這對於人來說都很難克服,細胞更是困難」,所以只有經歷長時間的進化過程,細胞才能適應下來,而這正是在3年前已經要開展的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