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射鵰英雄傳》再度被改編成電視劇,一時之間,讀者彷彿又重新愛上這套作品。一眾個性鮮明的武林高手的故事固然引人入勝,而郭靖黃蓉這對小戀人,一個憨厚,一個慧黠,其互動也十分有趣,讀來讓人趣味盎然。
引洪七公傳功夫
用現在的話來說,黃蓉大概就是「機心女」的典型吧。她聰明絕頂,善於計算,在短時間內就能把握對方的喜好和弱點,並且好好利用,以求得己方的好處。
為幫助郭靖學習上乘武功,黃蓉不惜利用洪七公貪吃的性格,用好菜為餌,逐日換取降龍十八掌的一招半式。
相信許多看過原著的讀者,在讀到黃蓉下廚這部分時,都曾飢腸轆轆。那幾桌好菜,不但用料講究,做法繁複,而且連菜式名稱都有出處。「好逑湯」、「玉笛誰家聽落梅」,單聽名字就教人浮想聯翩。而其中最引人遐想的,大概就是那叫做「二十四橋明月夜」的金華火腿蒸豆腐了。
原調侃友人風流
這道菜的名字,出自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前兩句描寫江南的秋天優美的景色,後兩句調侃友人瀟灑風流的生活,隱隱地透露自己對揚州的懷戀。金庸在此特地借用唐詩的意境,將外表平凡的豆腐提升至另一境界。
至於做法,根據小說的描述,是先把原隻火腿剖開,挖廿四個圓孔,再把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鑲嵌在圓孔之中,最後紥住火腿再蒸,等火腿的鮮味滲入豆腐之後,把火腿棄掉,只吃豆腐。為了渲染黃蓉的神乎其技,小說特意加入了這段說明:
「要不是黃蓉有家傳『蘭花拂穴手』的功夫,十指靈巧輕柔,運勁若有若無,那嫩豆腐觸手即爛,如何能將之削成廿四個小圓球?這功夫的精細艱難,實不亞於米粒刻字、雕核為舟,但如切為方塊,易是易了,世上又怎有方塊形的明月?」
火腿鑽孔才艱巨
不過,正如潘國森指出,這說法不過是「開玩笑」而已。任何烹飪內行人,只要一看以上描寫,就知道當中的問題。
事實上,要把豆腐弄成小圓球,一點都不困難,只需一個球形勺子就夠了。反之,在原隻火腿堅硬的表面鑽孔,才是真正艱巨的任務。不過說到底,小說是個獨立自主的虛構世界,小說家之言,盡信無妨,只要不與真實世界混為一談就是了。■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郭詩詠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