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添浚、鄭雲風)由國家文化部、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主辦,浙江省文化廳、香港康文署承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執行承辦的文化部對港澳文化交流品牌項目「根與魂--憶江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由即日起至6月19日在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昨日舉行開幕式。
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蔡曉春、文化部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李健鋼、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李美嫦、非遺辦事處總監何詠思蒞臨主禮。現場更有不同非遺傳承人即席演出,氣氛熱烈。
「根與魂--憶江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旨在加強內地與港澳地區非遺領域的交流合作,並保護和承傳浙江的非物質文化,振興傳統工藝,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開幕式上由浙江遠渡香江的非遺傳承人即席向在場主禮嘉賓表演非遺項目,包括昆曲、越劇、杭州小熱昏、杭州獨腳戲、平陽木偶戲、紹興蓮花落、三跳等,贏得陣陣掌聲。
劉江華感謝文化部支持
劉江華致辭表示,香港面積細小,能藉展覽欣賞到不同的非遺項目,是市民福氣,亦是世界各地人民接觸中國非遺項目的窗口。
他指出,今次活動有賴國家文化部的支持及精心策劃,希望日後與文化部加強合作和交流。
蔡曉春:58項目還原江南古風
蔡曉春致辭稱,展覽是江南人家尋根之旅,展示當地傳統工藝、音樂等58項非遺項目。展覽以場景還原方式,生動地重現江南人家生活,讓觀眾認識浙江的傳統文化。浙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強省份之一,同時是文化深厚的地方。
浙江的昆曲、古琴藝術、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西泠印社金石篆刻、蠶桑絲織技藝、剪紙、皮影戲、編樑木拱橋營造技藝、木活字印刷、二十四節氣等10個項目經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急需保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的非遺代表作項目更是數以千計。
本次展覽面積近1500平方米,共有58個非遺項目、112件作品、63個非遺傳承人參加展覽。
展覽場地「江南人家--浙江非遺生活主題館」用上江南水鄉民居的特色廳堂裝飾風格如粉牆黛瓦、馬頭牆、花格窗等佈局,再配以器物展示、非遺傳承人現場藝術展演、講座、工作坊、校園活動、社區活動等形式,生動地展示浙江非遺的精髓與傳統工藝的精緻,參觀者猶如走進一戶「江南人家」,感受文化和傳統的脈搏。
展演期間,主承辦方還將於6月17日、18日在香港大會堂和荃灣大會堂舉辦浙東民俗風情舞劇《十里紅妝.女兒紅》演出,使香港觀眾對舞劇所反映的浙東婚俗有更全面的認識。
在舞劇演出前,亦會開設與十里紅妝婚俗相關的傳統手工藝作品展示。促進香港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推動文化多樣性,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