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定「明恥教戰」方針 辦專欄警醒國人

2017-06-08

首次報道「九一八」事變的大公報,此後的命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事變三天後,9月21日,大公報編輯部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提出了「明恥教戰」的編輯方針。由王芸生開辦專欄,系統梳理了自1871年「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揭露日本蓄謀已久的侵華行徑,喚醒國人應對強敵入侵,是為「明恥」;創辦《軍事周刊》,由著名軍事教育家蔣百里主持,教導國人學習軍事,是為「教戰」。

留日知日三賢掌報政

大公報確定「明恥教戰」方針,與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巨頭的經歷密不可分。三人都是留日學生,都是「知日派」,對日本的動向始終高度警惕。

大公報社長吳鼎昌,總經理兼副總編輯胡政之,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張季鸞組成的核心領導層,被稱之為「三駕馬車」。

從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報開闢「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每天一期,連續兩年半,無一日中斷。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國恥認明,國難可救!」介紹日本在近代以來強加給中國的各種國恥。

年輕的大公報編輯王芸生受命承擔了「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的寫作。從1932年到1933年,王芸生往返於京津之間,在故宮博物院和各圖書館,搜集查閱大量史料,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編印處的檔案、史籍、文獻。他耐心搜尋,精選細擇,有時竟通宵不眠。

著書奠專家地位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刊出後,贏得巨大反響,大公報將其匯編七卷本結集出版。當時中日關係是人人矚目的焦點,不僅中國國內踴躍搶購,日本方面亦非常重視,將此書翻譯,多次再版。這本書在當時已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日關係史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王芸生因此一舉成名,成為日本問題專家,也奠定了他在大公報的地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打破了中日高層交往的堅冰。在與毛澤東會面時,田中兩次提到《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這本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