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中國 > 正文

城市過大易生「病」 京建新區變宜居

2017-06-09
■大城市病的其中一個特徵是交通擠塞。 資料圖片■大城市病的其中一個特徵是交通擠塞。 資料圖片

-現代中國+全球化 能源科技與環境-

北京近年發展迅速,卻頻頻被指「有病」,這個病並不是普通的傷風感冒,而是「大城市病」。顧名思義,「大城市病」是大城市才會出現的問題,如交通擠塞、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病症。要治好這個病,就得找出病因,從城市規劃着手改善,到底北京的病因是什麼,又可以怎樣治好這個病?下文將會一一分析。 ■張揚 特約通識作者

【新聞背景】規劃北京新兩翼 調整城市群佈局

北京的 「大城市病」 一直備受關注。今年3月,編制三年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草案終於公佈,官方定下2020至2050年的規劃目標:緩解北京的污染、人口過度密集等「大城市病」,2030年要取得顯著成效,並基本完成京津冀一體化;至2050年,北京要全面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城市。

《規劃》又提及, 一直是北京發展骨架的北京中軸線,繼1990年代及2008年奧運時向北和東西延長後,現正向南伸延至大興新機場。

另外,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通知中將此新區定位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新區的主要任務是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表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可以有效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兩翼外,也有利於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的佈局和空間結構,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打造大陸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加快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至於短期措施,《金融時報》的報道指出,北京政府為了減少外來人口,在2016年拆除了3,000萬平方米被視為「非法建築」的小店舖、飯館兒和水果攤。今年,北京市計劃再拆除4,000萬平米非法建築。

北京市還計劃,除了擴建公園和花園,在2030年以前將建築用地縮減到2,760平方公里。此外 ,北京市政府計劃把農民工搬遷到首都以外的城鎮,因為在首都以外的城鎮裡有大量房地產泡沫所遺留的空置公寓樓。

人口快速增長 城市不堪負荷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剖析了北京「大城市病」問題的四大根源:

1. 人口增長過快:截至2014年底,北京的常住人口達到2,151.6萬人,已突破2020年的1,800萬人的控制目標,在內地大城市中僅次於上海(2,425.6萬人),位居第二位。「十二五」以來,北京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長50萬人以上,幾乎相當於國外一個大城市的規模,人口無序增長導致城市不堪重負。

2. 交通擁堵:2014年,北京的機動車已達到561萬輛。中心城區交通日出行總量達到4,454萬人次,早晚高峰路網的平均時速為25.8公里,工作日的擁堵持續時間接近2小時,人均通勤時間居全國首位。特別是中心區域功能過度集中,全市71%的產業活動和71.8%的從業人員集中在城六區,如果功能和產業在中心城區繼續集聚,交通擁堵只會更加嚴重。

3. 水資源短缺:2014年,北京的水資源總量下降至21.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00立方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20。 北京約70%的電力、40%的成品油、98%的煤炭、100%的石油和天然氣均需外部供應。長此下去,城市的正常運作將會受到影響。

4. 大氣污染形勢嚴峻:空氣質量遠未達到國家新標準,PM2.5的污染治理成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外,垃圾處理、水環境治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小知識】大城市病

大城市病指在大城市裡出現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問題。

由於中國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 日益嚴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前往二三線城市尋求新發展。

京津冀一體化

2014年2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

京津冀是中國的 「首都圈」,包括北京市 、 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莊、滄州、秦皇島、張家口、承德、邯鄲、邢台、衡水等11個地級市。其中北京、 天津 、保定 、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國家把京津冀協同發展列為國家戰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國的增長點,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優勢,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小知識】PM2.5是什麼?

細懸粒子是飄散在空氣中的極微小的顆粒物質,英文名稱為particulate matter。PM2.5為粒徑範圍在2.5微米或以下的細懸粒子。

倫敦曾為病友 內圈疏散居民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倫敦的人口達到860萬,是當時僅次於紐約的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並呈現嚴重的「大城市病」:城市住房短缺、公共設施不足、道路擁堵、環境污染嚴重。

1944年,倫敦大學學院城鎮規劃教授帕特里克.阿伯克隆比制定了《大倫敦地區規劃》。《大倫敦地區規劃》涉及範圍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 萬,目的是把距離倫敦市中心半徑約為48公里的範圍內,由內向外劃分為四層地域圈:內圈、近郊圈、綠帶圈、外圈。倫敦人口密集的內圈地區遷出工業和約100萬的人口,近郊圈和綠帶圈不再設立新居民點,並對原居民點採取控制發展的策略;綠帶圈之外的外圈規劃10座新城,這些衛星城市與市中心距離30公里至60公里,承載內圈遷出的人口和產業,其中40萬人疏散到外圈新建的新城中,另外60萬人疏散到外圈地區原有的小城鎮中。這些措施有效阻止了倫敦的城市規模無序擴大。

【概念鏈接】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國家的人口不斷向城市遷移聚居的過程。城市化的出現是人類生產模式工業化及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的結果。

城市化的過程可推動經濟活動和有助農村現代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但過度密集的城市建築,既令市民生活環境變得狹窄,亦造成各種污染問題。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舉例解釋「大城市病」 的定義。

2. 試從兩個角度分析北京「大城市病」的成因。

3. 試評估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對治理北京的「大城市病」的成效。

答題指引

1. 此題是理解資料題。學生必須根據上文所提供的資料,解釋「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裡出現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症狀,並舉出例子包括北京、上海和廣州。

2. 此題是原因分析題。學生可從人口增長和交通發展這兩個角度,配以例子解釋北京為什麼出現「大城市病」。參考答案:首先,人口增長方面:截至2014年底,北京的常住人口達到2,151.6萬人,已突破2020年的1,800萬人的控制目標,人口無序增長導致城市不堪重負。其次,交通發展方面:2014年,北京的機動車已達到561萬輛,中心城區交通日出行總量達到4,454萬人次,工作日的擁堵持續時間接近2小時。如果功能和產業在中心城區繼續集聚,交通擁堵只會更加嚴重。

3. 此題是評估成效題。學生可從有效性和可行性兩個角度,解釋建立河北雄安新區如何有助或無助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

參考答案:首先,有效性方面:雄安新區可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接收北京的人口和產業,有助紓緩首都的人口膨脹和產業密集問題。而從可行性而言,雄安新區是由中央政府決定設立,得到官方支持和推動,可行性頗高。

【延伸閱讀】

1. 《問診:中國「大城市病」 》,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zt/zt_xkzt/shxzt/wzzgdcsb/

2. 《北京嚴格地方標準治理「城市病」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7-04/29/c_1120895743.htm

3. 《北京拆除小店舖和小企業治理「城市病」》,FT中文網,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2275?dailypop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