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百餘位書家共「舞墨」 談書法傳承 論學書之道

2017-06-20
■筆會現場一眾書法家獻墨寶。■筆會現場一眾書法家獻墨寶。

書法,是華人文化語境中反覆出現的符號,因為會寫書法,是華夏兒女特有的基因。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加上有茈@紀報史的華文報紙《大公報》115歲壽辰,日前,兩岸四地百餘位書法名家匯聚香江,連續兩日揮筆作書,不僅為這份華文老報獻上一份墨香壽禮,更以筆墨飽蘸愛國情,書出對香港美好明天的一片祝福之心。

除在字裡行間一抒己意,面對本報記者的採訪時,各地書法名家更暢述在經濟領跑的現時社會氛圍中,兩岸不同地域書法發展的狀況與推廣困境。同時,在場一眾書家前輩,亦針對學書方法講出自家觀點,大談習書之道。■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張岳悅、朱慧恩、陳俊添、鄭云風

行草書法家 陸彩榮:書法傳承「抓少也抓老」

陸彩榮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本科修讀新聞系的他,一生都與文字工作結下不解之緣。他擅長不同的書法體,但對於行草書卻是情有獨鍾。「行草書可快可慢,可長可短,可字字獨立,又可字字相連,自由度大,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

在電腦年代,字體都是一式一樣,莫說是中國傳統書法,就連硬筆書法也逐漸被淘汰,寫得一手好字的人鳳毛麟角。陸彩榮認為,書法始終是無可取代的,因為它是藝術性、文化性的。書法寫出來的字代表了一個人的性情,代表了個人的修養,或透過書法直抒胸臆,就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寫流觴曲水一事所觸發的內心感慨。「電腦始終不能取代書法,因為書法不只是用來傳意。字品即人品,書為心畫。」

此外,他認為另一個要傳承書法的原因是因書法是民族精神的彰顯。最初的篆書就是由中國古文明的文字演變而來,而不同的文字又折射了不同的時代精神,就如古樸端正的甲骨文和金文反映了商周先民的卜問蒼天的虔誠。「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所以我們有責任把書法藝術發揚光大。」

要將書法傳承下去,陸彩榮提出「既要抓少,也要抓老」。「首先必須先讓大家熱愛書法,小學就應該開始有書法課,這樣才能把書法藝術的根扎得好。上班一族可能沒時間從事書法寫作,但退休後就有很多時間。」他又指書法對於年老一輩除了可以提高個人修養,也有鍛煉身體的額外好處:「因為書法牽涉到『氣』的運用,而且寫的時候要淨化雜念,保持心平氣靜,所以書法家都很長壽。」

傳統書法以臨帖為主,但陸彩榮也不抗拒讓書法吸收新時代的精神。「書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新時代要發展的話就要將新的審美融進去,因為現在藝術更普及,群眾對於書法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所以書法要做到表情達意,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點光彩。」

最後,如果要選一個代表自己的字,陸彩榮說他會選擇用行草書寫一個「好」字。「追求美好是自古以來每個人的願望。生活愈來愈好,身體愈來愈好,而除了個人,也希望身邊的朋友、國家愈來愈好!」

台灣書學會主席 沈榮懷:書法藝術是華人社會課題

台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沈榮懷認為書法是華人獨享的文化藝術根脈,不過以現時的情景來看,華人社會的書法藝術普及和教育仍存在很大的空間,「書法還未受到它本來應有的重視。」

即是「祖宗留下的」,為何反而不受重視?他以香港舉例:「香港是以經濟為主導的商業大都市,每個人每天都在高速運轉,以產生效益為目的,要靜下心來體會書法之美,太難了。」至於傳統文化根基相對深厚的台灣,他亦指出,目前台灣官方在書法教育及推廣上少有動作,中小學義務教育中書法也是「缺席者」,「造成大家覺得書畫很難,能書會畫,是件很酷的事。」

沈榮懷說,書法是祖宗留給所有華夏兒女、龍的傳人的一筆財富,「我們應該回歸到書法裡去體悟這種文化基因之美」,是故他認為,書法的教育和推廣措施應是被重新構思的社會課題。不過他也指出,如今兩岸四地書法交流逐漸增多,好像去年在香港舉辦的「兩岸四地書法展」、這次《大公報》舉辦的筆會,此類活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讓大家再度看見書法藝術,他說,「相信這些活動對於書法藝術的推廣傳播是大有裨益的。」

河南書協主席 周俊傑:學習書法要重視臨摹

來自河南的著名書法家周俊傑,筆名魯岩。他在研究書法的同時,也在孜孜不倦地鑽研書法理論,無論是寫書法還是理論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無論哪一種書體,對周俊傑來說均手到擒來,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草書和隸書。在小時候學習書法,周俊傑便開始學習臨摹唐朝柳公權、褚遂良的書體,及後接觸了隸書,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自己性格很相近的書體。此後,他又開始臨摹元朝趙孟頫、唐朝張旭、宋朝黃庭堅的草書。

談及寫好書法的要訣,他有這樣的一套主張:「要寫好書法,歸根到底是要臨摹,書法入門要臨摹,要研究古代的東西。若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便要在經典的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語言,然後結合時代精神、結合個人性格,再創造出比較有個性的、能反映時代的、能跟歷史結合的作品。」當然,周俊傑不諱言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很難的,「首先思想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又要結合理論的學習,才能跟上去。」回顧周俊傑學習書法的道路,確是由臨摹名家的書法開始,到慢慢找到屬於自己性格書體的隸書,再努力鑽研,才達到今天的高度。

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 趙學敏:學書者,應「碑」「帖」兼習

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趙學敏,在筆會中親自以草書作詩,寫道「大公文匯鍾靈秀,妙筆回春繪彩虹」,指出大公、文匯兩份華文老報以文字發力,裨益國民。對於兩岸書家書法藝術風格熟悉的他,認為台灣、香港、內地,三地書法各見韻致,但不同的文化傳承模式也形塑出了不同的書法特點,他指,不同於台灣、香港,內地因為官方文字採用簡體字,所以書寫時的運筆更加靈活,書法的表現形式也自然就產生更多變化。

至於目前被業界廣泛討論的問題:學書者應該臨「碑」還是臨「帖」?作為書法界的前輩,趙學敏表示,其實無論碑與帖,對於學習者來說各具養分,只不過,「帖」更具深厚人文精神,也更能滋養靈活的書寫動作。他進一步指出,因為刀刻的緣故,初學者如果以碑入手,容易走入一種僵化的局面,「以帖入手的話,之後換字帖或創作都相對容易一點。」不過,他強調,若是長期學習書法,正確的方法應是兩者兼顧,「可以臨一臨帖,再臨一臨碑」。

中國書協副主席 包俊宜:鑽研透傳統書法方能創作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包俊宜擅多種書體,尤以篆草見長,所作篆體古樸自然,草體宗法黃山谷兼取王鐸,簡樸清逸。他認為,書法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靈魂,他說:「從技巧上來說書法有一定的困難性,且難以突破和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內地與香港相比學習書法的人數更多,江南地區更是文人薈萃,整體水平也更高一些。香港的書法傳統基礎較薄弱,商業至上的環境中寧靜致遠的藝術氛圍不夠,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他同時建議有意學習書法的人首先應將傳統書法藝術鑽研透徹,「應下苦功用心去理解,如果學習得不夠深入,個人創作便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書法創作的高度和鑽研傳統的深度成正比。若是小朋友學書法,可以從魏碑、漢隸或篆字入手,既可以訓練扎實的基本功,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若說王羲之的行草書現代人難以超越,而清代之前沒有寫篆字的大書法家,也是給我們現代人創造了新的機會。」初學者臨「碑」還是臨「帖」好?他答道:「二者其實不相衝突,我個人認為,中國書法的歷史高峰體現在帖學上,而碑寫得好也能成為一代大家,且與帖相比更容易突圍而出。」

澳門書協主席 連家生: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總和

生於廣東海豐、現為澳門書法家協會主席的連家生,曾撰寫發表過多部關於書法的作品,此外,他在書法教育方面亦不遺餘力,在內地不同地方進行書法交流活動,在不同大學講學,盼讓年輕一代更了解書法。

既是書法家,又是教育家,連家生自言常常都要到不同的地方交流、講學。「除了一些海拔較高的地方如西藏未去過外,幾乎所有地方都到過。」他說。問及現在內地的書法發展狀況,他表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各地熱愛書法的程度都不同,像湖北、河南這些文化底蘊較深厚的中原地方,也十分重視書法。」他又表示現在澳門學習書法的風氣也不錯,「澳門政府很支持這方面的發展,澳門每年均有全澳書法比賽,各個社團亦有舉辦大大小小的比賽,既有專注於毛筆的,也有專注於硬筆的,故此當地學習書法的風氣是不錯的。」連家生說。

連家生不單是喜歡書法,同時也熱愛詩詞歌賦、英文、音樂。對於書法,他有自己一套獨特的主張。「書法跟詩詞歌賦有茪ㄔi分割的密切關係,在我上年所出版的十冊書中,有三十萬字的論文、四百首詩、二百幅對聯。我認為書法不單只是寫字,包括詩詞歌賦、文學、音樂都屬於書法文化的構成部分,所以說中國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結合。」

要使書法能夠得以傳承,年輕人肯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誘惑太多,人人都成了「低頭族」,要坐定定學習書法,也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若年輕人想學好書法,連家生給出了三個重要的致勝之道。「第一是要耐得住寂寞。因為練書法是個人的事,過程中總有感到沉悶的時刻,故年輕人要抵得住寂寞。第二要坐得住冷板_。總有人坐一下就走,堅持不了,這是不能成功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擋得住誘惑,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年輕人面前實在有太多誘惑,要想成功便要擋住誘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