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娛樂 > 正文

【戲曲視窗】「薛腔」的特色

2017-08-08

由於薛覺先沒有留下粵劇表演的電影或錄像,對於他的舞台功架只能引述前輩的論說;但要研習他的唱腔卻仍有唱片可依,因他在上世紀三十年曾經灌錄了一定數量的唱片,其中如獨唱曲《玉梨魂》、《寒江釣雪之心聲淚影》、《姑緣嫂劫之祭飛鸞后》、合唱曲《夜盜紅綃》(與千里駒合唱)、《陌路蕭郎》(與上海妹合唱)、《胡不歸之慰》(與上海妹合唱)等都是時極受歡迎的粵曲;在五十年代初與芳艷芬合作灌錄的《漢武帝初會衛夫人》和《漢武帝夢會衛夫人》更是「芳腔」名曲的表表者。所以我在9月2日的《粵劇大師薛覺先藝術欣賞晚會》特別要求碩果僅存擅唱「薛腔」的紅伶吳仟峰只唱不演,就是要讓觀眾專注欣賞表演者的唱腔。

已故撰曲家靳夢形容「薛腔」(薛覺先的唱腔)和「妹腔」(上海妹的唱腔)是「鬼咁唔好聲,但鬼咁好聽」,好聽的地方在「㗳落有味」和「襟聽」。已故粵劇前輩陳小漢對「薛腔」激賞不已,他舉例說,薛覺先獨創了「長句二黃」、「長句二流」、 「長句滾花」等板式,普及提高了「反線中板」;他強調人物思想性,把劇中人物性格融入唱腔之中,是「以情帶腔」的最先驅者,如《姑緣嫂劫》的「祭飛鸞後」,他出人意料地以「子喉腔」演唱整段「反線中板」: 「思前事,委曲娥媚,慘過馬嵬賜死,這都是孤一時之錯,非是主意如此......」如果此曲唱「正線中板」,就會顯得太硬朗而與人物當時的情緒相背離,但以子喉腔唱來,使人感到委婉柔暢,把糊塗君主的思悔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薛覺先在大半個世紀前就這樣大膽突破,強調了「程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藝術方向。

薛覺先在1921年左右入省港班寰球樂班,拜他的姊丈小武演員新少華為師,因而接觸著名武朱次,並長期當朱次伯的書僮。朱次伯是較早一批改唱「白話」的粵劇演員,對薛覺先的唱腔有較多的影響。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