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思考為家國獻力 延續「陽光之行」

2017-09-19
楊志剛楊志剛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楊志剛先生致辭: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各位同學說幾句說話,交流心得。我亦感謝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這個饒有意義的活動。

同學透過「范長江行動」去了不少地方,擴闊了眼界。你們的鏡頭捕捉了各地的精神面貌,讓公眾人士可以透過你們的文字和圖片,加深對國家和世界的了解。你們在足跡過後,在圖片展覽過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你們所經歷的一切, 以便設想將來。

范長江先生在80多年前,在極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了他的西北之行。那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是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年代。范長江先生將他西北之行,用充滿人文情懷的筆觸記錄下來,並作出深入的分析。

同樣於上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記者史諾(Edgar Snow),同樣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 然後同樣以深刻的文筆寫下了《西行漫記》,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

今天的中國,是早上10時的陽光;同學也是早上10時的陽光,欣欣向榮。這次你們行走神州大地,並踏出國門,足跡遍及「一帶一路」沿線4個國家,可以說是陽光之行。

范長江先生完成西北之行,完成了《中國的西北角》連載報道時只有24歲;而史諾先生完成《西行漫記》時亦只是較范長江年長4歲。他們完成這兩部歷史性的巨著時,比在座的同學只是年長五六年。

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學要時刻提醒自己,你們是新聞界的明天,是新聞界的希望。大家要思考,五六年之後,你們會為人民、為國家、為香港作出什麼貢獻,能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什麼貢獻。這是我希望各位思考的問題。

今天的中國,與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相比可以說是「天堂」和「地獄」的分別。雖然經過多年的拚搏,國家開始進入富強、人民生活可以踏入安穩,但國家面對的挑戰仍然非常嚴峻。作為新聞系學生,你們更應該具有廣闊的視野,全局的概念。

中國媒體有自己承擔

在香港我們很多時談及新聞自由。很多人認為西方國家代表了新聞自由,而中國則收緊新聞自由。這是不準確的說法。每個國家的新聞媒體,在國家不同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承擔。

香港有不少同學嚮往美國的新聞自由。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曾經公開地高度讚揚中東半島電視台的專業水平,但美國曾經派出空軍數次轟炸半島電視台,因為該電視台的報道不合乎美國利益。這是近代以來對新聞自由的最野蠻打壓。

西方媒體為了配合美國攻打伊拉克,一面倒地報道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這不是情報錯誤,而是蓄意地捏造新聞。攻打伊拉克造成超過50萬平民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婦孺,美國媒體有報道嗎?

幾年前中國劃定航空識別區,西方媒體眾口一詞猛烈抨擊中國,說此舉造成地區不穩定,可是他們隻字不提美國、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設有航空識別區。我舉這些例子,並不是要挑起任何負面情緒,而只是如實地告訴大家國際輿論的不對稱。

要讓世界更明白中國,我們靠的是你們新一代的傳媒工作者。看見你們神采飛揚,看見你們在這次「范長江行動」展出作品的高質素,相信你們有條件成為新中國的新范長江,貢獻國家。 (標題及小題為編者所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