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專家解讀】平衡社會效益 增國際影響力

2017-10-06
■北京市民在郊外的「籬苑書屋」內閱讀。 資料圖片■北京市民在郊外的「籬苑書屋」內閱讀。 資料圖片

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展望未來,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汝信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相信未來五年,中國文化事業發展不論是在體制改革,還是在公共服務方面都會不斷提升,文化「走出去」步伐將更加穩健,國際影響力也將邁上新的台階。

質量參差不齊 不應一味求利

汝信表示,過去五年來,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中國文化的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已實現「普遍繁榮」,但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文化市場的商業化氛圍過於濃厚,好的一面是可以調配資源,副作用則是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他說,「未來需要更多考慮的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主次問題,不應一味地追求高收視率、高收入。」

補齊譯介短板 講好中國故事

在汝信看來,五年來,無論是文學、影視、戲劇,還是展覽,越來越多的文化精品走出國門講述中國故事,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同時,他也從中看到了問題,認為推廣和譯介水平不高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短板。要讓中國文化真正走進外國人心中,必須做好文化之間的轉換。目前最需要的是優秀翻譯人才,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將中國語言特色轉換成對方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表述。他說,「深層次的文化影響力,是要影響人家的思想。」

汝信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精闢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汝信認為,文化的突出作用,就在於它能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保證中國文化安全乃至國家安全都至關重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